什么是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肺部炎症,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发病机制是细菌入肺繁殖致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胸部X线或CT)和实验室(血常规、痰涂片培养)检查,治疗原则是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并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考量。
一、细菌性肺炎的定义
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细菌可以通过空气吸入、血行传播、邻近感染部位蔓延等途径进入肺部,从而引发肺部的炎症反应。
二、常见的致病细菌
1.肺炎链球菌
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较为常见的致病菌。肺炎链球菌常寄居在人的鼻咽部,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肺炎链球菌就可能侵入肺部引发肺炎。例如,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肺炎链球菌的侵袭而患上肺炎。
2.金黄色葡萄球菌
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或社区获得性肺炎。该细菌毒力较强,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导致肺部组织出现坏死、脓肿等病变。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在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如长期住院、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人群中较为常见,这类人群由于自身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3.肺炎克雷伯菌
多见于老年患者、有基础肺部疾病或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往往与患者的住院环境、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例如长期住院的患者,由于住院期间接触各种医疗设备和环境中的致病菌机会增多,容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引发肺炎。
三、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肺部后,会在肺泡和支气管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肺泡壁和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肺泡内出现炎性渗出物,影响气体交换功能。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白细胞等免疫细胞会聚集到肺部炎症部位进行吞噬和清除细菌,但这个过程也可能进一步加重肺部的炎症损伤。例如,在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中,细菌在肺泡内生长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浆液和纤维蛋白渗出,进而导致肺实变等病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可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发热可能较为突然且体温波动较大;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较低,发热可能不明显,但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咳嗽、咳痰:咳嗽是常见症状,初期可为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痰液的性质因致病菌不同而有所差异。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的痰液常呈铁锈色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的痰液可呈脓性痰,有时可伴有血丝;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的痰液常为砖红色胶冻样痰。
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等。这是由于肺部炎症导致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氧气供应不足引起的。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原本的肺功能就较差,肺炎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肺功能的损害。
2.体征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严重时可出现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叩诊浊音、支气管呼吸音等。不同类型的细菌性肺炎体征可能有一定差异,医生可通过肺部听诊和叩诊等体格检查初步判断肺炎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胸部X线是诊断肺炎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肺部的炎性浸润阴影。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在X线上可表现为大叶性或段性的致密阴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出现肺部多发性浸润影、肺脓肿等改变;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在X线上可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有多发性蜂窝状脓肿等。胸部CT对于一些不典型肺炎或肺部病变的细节观察更为清晰,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细菌性肺炎。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提示存在感染。但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老年人、患有艾滋病等),白细胞计数可能不升高甚至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能升高。
痰涂片和痰培养:痰涂片可初步观察痰液中的细菌形态,痰培养则可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但痰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期间可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六、治疗原则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致病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同时,还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进行退热治疗(非药物降温为主,如物理降温等,避免不恰当使用退热药物导致低龄儿童出现不良反应)、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特别注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调整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种类,同时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以提高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