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怎么检查
胃出血的检查方法多样,需根据不同人群情况选择合适方式。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凝血功能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血液指标、血型、凝血及肝肾功能情况以辅助判断病情;内镜检查有胃镜和胶囊内镜,胃镜是诊断病因首选,能直接观察并止血,胶囊内镜适用于不能耐受胃镜或未发现病变者,但不能活检和止血;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钡餐、CT血管造影(CTA)、超声检查,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患有基础疾病者在检查时各有注意事项,需充分评估耐受性、考虑对胎儿影响、做好安抚和监测等。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在胃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这些指标可能变化不明显。随着出血持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会逐渐下降,能帮助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持续出血。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贫血等基础疾病,血常规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其平时的血液指标情况。儿童胃出血时,血常规检查可监测失血对其身体的影响,由于儿童身体储备能力相对较弱,血红蛋白下降可能会更迅速地影响其身体状况。
2.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明确患者血型,为可能需要的输血治疗做准备。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的女性,可能存在血型抗体,交叉配血试验尤为重要,以确保输血安全。
3.凝血功能检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胃出血的原因之一,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发胃出血。同时,通过检测凝血功能,也有助于评估患者出血后的止血能力,指导后续治疗。
4.肝肾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合成功能、有无肝细胞损伤等。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异常,可导致门脉高压,引起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肾功能检查可评估肾脏功能,胃出血导致的休克等情况可能影响肾脏灌注,引起肾功能损害。对于老年人,肝肾功能本身可能有所减退,在胃出血时更需要密切监测。
二、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情况,明确出血部位、病因,并可在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药物、热凝止血、金属夹止血等。对于有吞咽困难、严重心肺疾病等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需谨慎评估。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专业儿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的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必要时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2.胶囊内镜:对于一些不能耐受胃镜检查或胃镜检查未发现病变的患者,可考虑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后,胶囊在胃肠道内运行,通过拍摄图像,医生可观察胃肠道黏膜情况。但胶囊内镜不能进行活检和止血治疗,且可能存在视野盲区。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有胃镜检查禁忌证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通过口服硫酸钡造影剂,在X线下观察胃的形态、黏膜情况等。但对于急性胃出血患者,一般在出血停止后数天进行。X线钡餐检查对一些浅表性病变和微小出血灶的诊断价值有限。老年人可能因行动不便等原因更适合选择X线钡餐检查,但检查前需要做好肠道准备。
2.CT血管造影(CTA):对于怀疑有血管病变导致胃出血的患者,如胃动脉瘤破裂出血等,CTA可清晰显示胃的血管情况,发现血管病变。但CTA需要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对于肾功能不全、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不适用。
3.超声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和经内镜超声。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胆囊、胰腺等腹部脏器情况,了解有无肝硬化、胆石症等可能与胃出血相关的疾病。经内镜超声可清晰显示胃壁各层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对于判断胃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各项检查时需要充分评估其耐受性。检查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同时,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检查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儿童:儿童进行检查时需要更加谨慎。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一些检查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和儿童的安全。检查前要做好安抚工作,避免儿童哭闹不配合。检查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给予适当的护理和照顾。
3.孕妇:孕妇进行检查时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进行有辐射的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CTA等。胃镜检查在必要时可在孕期进行,但需要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操作时要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同时,要密切观察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4.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检查前要将病情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方案。在检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如血压、血糖等,确保检查安全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