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的发病原因
胃食管反流的病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受年龄、食物、药物、肥胖等因素影响)、一过性松弛频繁(与精神状态、饮食情况、胃肠道激素分泌有关)、食管裂孔疝(老年人、腹内压长期增高者易患);二是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涉及食管蠕动功能障碍(受年龄、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影响)和唾液分泌减少(因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唾液腺功能减退、药物副作用导致);三是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由长期吸烟、大量饮酒、胃酸和胃蛋白酶及十二指肠液反流引起;四是其他因素,如妊娠(激素变化和子宫压迫所致)、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暴饮暴食、睡前进食、穿紧身衣等)。同时针对老年人、孕妇、肥胖人群、基础疾病患者、儿童等不同群体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建议。
一、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结构。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压力降低,例如年龄增长,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会逐渐减退,压力降低,使得反流的风险增加;一些食物如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含有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成分;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导致压力下降;此外,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升高,会对食管下括约肌产生较大压力,使其功能受损,压力降低。
2.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频繁:这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之一。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可通过神经调节机制,引发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饮食过快、过饱,会使胃部过度扩张,刺激食管下括约肌出现频繁的一过性松弛。某些胃肠道激素如胆囊收缩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异常,也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频繁发生。
3.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患者的食管裂孔扩大,部分胃组织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破坏了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抗反流作用减弱,容易导致胃食管反流。老年人由于食管裂孔周围组织松弛,发生食管裂孔疝的概率相对较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内压长期增高的情况,也会增加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胃食管反流。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功能障碍:随着年龄的增加,食管的蠕动功能会逐渐减弱,食物和反流物在食管内的推进速度减慢,清除时间延长。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可影响食管的神经支配,导致食管蠕动功能障碍。一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会抑制食管的蠕动,使食管清除能力下降。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中和胃酸、冲刷食管黏膜的作用。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破坏唾液腺,导致唾液分泌减少。老年人唾液腺功能减退,唾液分泌量也会相应减少。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抗抑郁药等,可能会产生口干的副作用,使唾液分泌受到抑制,从而降低食管的清除能力。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1.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食管黏膜,破坏黏膜的屏障功能。吸烟还会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同时反流物会进一步加重食管黏膜的损伤。
2.大量饮酒:酒精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可破坏食管黏膜的脂蛋白层,使黏膜的通透性增加,胃酸等反流物更容易损伤食管黏膜。酒精还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3.胃酸和胃蛋白酶反流: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内的主要消化液,当它们反流至食管时,会对食管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十二指肠液反流时,其中的胆汁、胰液等成分也会损伤食管黏膜,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
四、其他因素
1.妊娠:怀孕期间,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可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导致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随着孕周的增加,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胃部,使胃内压力升高,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几率。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基因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的易感性有关。家族中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食管的清除能力以及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等。
3.不良生活方式:长期暴饮暴食,会使胃部过度扩张,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睡前进食,会使胃部在平卧状态下仍有较多食物未消化,增加反流的可能性。经常穿紧身衣、束腰带过紧等,会增加腹内压,促进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温馨提示: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各方面因素导致胃食管反流的风险增加,应更加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饱,采取适当的体位减轻胃部压力。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胃食管反流的药物。儿童若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注意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喂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