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受食物、激素、药物影响;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与生理、精神因素及肥胖有关)、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蠕动异常,受神经系统疾病和年龄影响;唾液分泌减少,受药物和疾病影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长期吸烟、酗酒损伤黏膜,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反流刺激黏膜)以及其他因素(年龄增长使食管和胃肠道功能衰退、女性特殊生理时期激素变化、不良生活方式如暴饮暴食和穿紧身衣物、有胃溃疡等病史及食管裂孔疝等情况)。
一、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重要屏障。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压力降低,例如某些食物(巧克力、咖啡、酒精等)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使其压力下降,增加反流的风险。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有影响,如怀孕时,孕妇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可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导致胃食管反流。此外,一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也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对于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更要关注是否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
2.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这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常见原因之一。一些生理因素如吞咽、打嗝等可诱发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精神因素也与之相关,当人体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时,神经系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导致松弛频繁发生。肥胖人群由于腹内压增加,也容易出现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进而引发胃食管反流。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异常: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将反流物送回胃内。当食管蠕动功能出现异常时,如蠕动减弱或不协调,反流物就不能及时被清除,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可影响食管的神经支配,导致食管蠕动异常。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食管蠕动功能也可能减退,增加了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性。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中和胃酸、冲刷食管黏膜的作用。当唾液分泌减少时,对反流物的中和和清除能力下降。一些药物(如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等)可抑制唾液分泌,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也会导致唾液腺功能受损,使唾液分泌减少。对于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或患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口腔湿润,可适当多喝水。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1.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损伤食管黏膜,降低食管黏膜的抵抗力,使其更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胃食管反流的风险明显增加,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戒烟对于改善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预防和治疗胃食管反流至关重要。
2.酗酒:酒精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破坏黏膜的完整性,同时还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促进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过量饮酒还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食管黏膜的损伤。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应适量饮酒,避免酗酒。
3.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物刺激:当胃酸和胃蛋白酶反流至食管时,会对食管黏膜造成化学性损伤。胆汁反流也会参与其中,胆汁中的胆盐和胰酶等成分对食管黏膜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可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这种情况常见于一些胃肠道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等)后,由于解剖结构的改变,更容易出现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四、其他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食管和胃肠道的功能也不例外。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降低,食管蠕动功能减弱,唾液分泌减少,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此外,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关注胃肠道功能,合理用药。
2.性别:女性在怀孕、绝经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怀孕期间,子宫增大压迫胃部,使胃内压力升高,同时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增加了反流的可能性。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食管黏膜的修复能力减弱,也可能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3.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长期暴饮暴食会使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经常吃夜宵,尤其是临睡前吃东西,会使胃在夜间仍处于充盈状态,增加反流的机会。此外,紧身衣物会增加腹内压,不利于胃食管反流的控制。对于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睡前吃东西,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
4.病史:一些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此外,食管裂孔疝患者由于食管裂孔扩大,胃的一部分通过裂孔进入胸腔,破坏了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也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对于有这些病史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