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涵盖多方面内容,环境护理需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温度20℃22℃、湿度50%60%)、保证空气清新、减少噪音和光线刺激;呼吸道护理可通过拍背、指导正确咳嗽、雾化吸入协助排痰;发热护理要定时监测体温,依体温情况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饮食护理需保证营养摄入、补充水分并调整饮食方式;病情观察要关注生命体征、症状及药物不良反应;心理护理则要安抚患儿情绪、鼓励其配合治疗;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等护理需更细心,密切观察病情,定期复查。
一、环境护理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温度宜控制在20℃22℃,湿度保持在50%60%。适宜的温湿度可使患儿呼吸道保持湿润,有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减轻咳嗽症状。可使用温湿度计进行监测,通过空调调节温度,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来增加湿度。
2.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新鲜的空气有助于减少室内病原体的浓度,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通风时要注意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到患儿,可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通风时间。
3.减少噪音和光线刺激: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噪音过大可能会影响患儿的休息和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可使用窗帘调节室内光线,避免强光刺激,保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
二、呼吸道护理
1.协助排痰:小儿支气管肺炎时,痰液增多且黏稠,不易咳出。家长可通过拍背的方法帮助患儿排痰,拍背时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儿背部,两侧肺叶都要拍到,每次拍35分钟,每日34次。拍背可促进痰液松动,利于咳出。
2.指导正确咳嗽:教会较大患儿进行有效咳嗽,让患儿深吸气后屏气35秒,然后用力从胸部深处咳嗽,将痰液咳出。对于较小的患儿,可通过变换体位,如抱起、侧卧等,促进痰液排出。
3.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是一种常用的呼吸道治疗方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起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作用。常用的雾化药物有氨溴索等。雾化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面罩,确保患儿正确吸入药物,每次雾化时间约1015分钟。
三、发热护理
1.监测体温:定时测量患儿体温,一般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超过38.5℃时,应每12小时测量一次。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物理降温:当患儿体温在38.5℃以下时,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降低体温。也可使用退热贴贴在患儿额头,起到降温作用。
3.药物降温: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使用药物降温时要注意年龄禁忌,6个月以下婴儿应慎用布洛芬,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同时,要注意避免频繁使用退热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四、饮食护理
1.保证营养摄入:小儿支气管肺炎期间,身体消耗较大,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蔬菜和水果等。对于较小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或给予配方奶。
2.补充水分:发热、呼吸增快等会导致患儿水分丢失增加,应鼓励患儿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可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还可防止脱水。
3.调整饮食方式:根据患儿的食欲和消化情况,调整饮食的量和次数。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引起呕吐。对于食欲较差的患儿,可适当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颜色,提高患儿的食欲。
五、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发现患儿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体温持续不退或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2.观察症状变化:注意观察患儿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的变化。如果咳嗽加重、痰液增多或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处理。
3.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患儿使用药物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皮疹等症状,可能是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六、心理护理
1.安抚患儿情绪:小儿患病后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和不安,家长要多陪伴患儿,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
2.鼓励患儿配合治疗:对于较大的患儿,要耐心向其解释疾病的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如在进行雾化吸入或服药时,给予患儿适当的奖励和表扬,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特殊患儿,护理时要更加细心和谨慎。这些患儿的免疫力较低,病情变化较快,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护理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患儿康复。此外,家长要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