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怎么引起
胃肠炎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感染因素(如细菌感染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病毒感染的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寄生虫感染的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饮食因素(不洁饮食、刺激性食物、食物过敏)、药物因素(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平衡、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其他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如克罗恩病等攻击胃肠道组织、精神因素影响胃肠道功能),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病史人群、孕妇给出了预防和治疗的温馨提示。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等。大肠杆菌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广泛存在,食用被其污染的食物,如未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未煮熟的肉类等,细菌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释放毒素,破坏肠道黏膜,引发炎症。沙门氏菌常存在于家禽、蛋类中,若食用了未煮熟的此类食物,易感染引发胃肠炎。志贺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接触了被污染的手、物品后未洗手就进食,可能导致感染。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胃肠炎。
2.病毒感染: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引发胃肠炎的常见病毒。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常在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暴发。它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被污染的表面传播,感染后潜伏期短,通常在2448小时内发病。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胃肠炎的主要病因,多发生在秋冬季节。该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婴幼儿的卫生习惯尚未养成,容易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感染。
3.寄生虫感染:贾第虫和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也可引起胃肠炎。贾第虫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传播,在卫生条件不佳的地区较为常见。感染后可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阿米巴原虫主要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可侵犯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更容易感染寄生虫引发胃肠炎。
二、饮食因素
1.不洁饮食: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是引发胃肠炎的常见原因。在夏季,食物容易变质,若食用了变质的海鲜、肉类等,很容易引发胃肠炎。在一些卫生条件差的路边摊,食物的加工过程可能不符合卫生标准,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不洁食物更为敏感,更容易因不洁饮食引发胃肠炎。
2.刺激性食物:大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胃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和胃肠炎。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可能携带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同时会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较弱,对刺激性食物的耐受性更低,食用后更容易引发胃肠炎。
3.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的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花生等。食用这些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异物,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胃肠道黏膜水肿、炎症,引发胃肠炎。儿童是食物过敏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儿童的食物过敏症状可能会逐渐缓解。
三、药物因素
1.抗生素: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肠道内的有益菌对维持肠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误杀有益菌,导致有害菌大量繁殖,引发胃肠炎。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肠道菌群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抗生素的影响。
2.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肠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对胃肠道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被抑制后,胃肠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等的侵蚀,引发炎症和溃疡,导致胃肠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更容易出现胃肠炎症状。
四、其他因素
1.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胃肠道组织,导致胃肠道炎症。这些疾病通常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以中青年较为常见。
2.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精神紧张时,胃肠道的血管会收缩,导致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的屏障功能。同时,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的分泌,导致消化不良和胃肠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更容易因精神因素引发胃肠炎。
温馨提示: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低,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给孩子食用不洁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孩子的保暖,避免腹部着凉。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较弱,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患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要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孕妇在孕期身体较为特殊,用药需谨慎,若出现胃肠炎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