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措施
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需多方面综合进行,首先要紧急评估与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情况;给予氧疗,依情况选吸氧方式和调整浓度;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支气管扩张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和吸入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液体、纠正紊乱;符合适应证时进行机械通气(无创或有创);去除诱因、避免刺激;针对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有相关病史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密切监测,老年人考虑基础疾病和脏器功能,孕妇谨慎选药并加强监测等。
一、紧急评估与监测
1.评估病情:迅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意识障碍、极度呼吸困难等提示病情危重。同时,了解患者哮喘发作的诱因、既往发作史、用药情况等。
2.持续监测: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有条件者可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监测,以了解患者的通气和氧合情况。对于意识不清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进行心电监护。
二、氧疗
1.吸氧方式: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目标是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对于儿童患者,应选择合适大小的吸氧装置,以确保吸氧效果和舒适度。
2.吸氧浓度:根据病情调整吸氧浓度,一般初始吸氧浓度可在30%50%。如果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应调整为低流量吸氧。
三、药物治疗
1.支气管扩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一线药物,常用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通过雾化吸入、压力定量气雾剂(MDI)加储雾罐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雾化吸入起效快,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对于病情严重、无法配合雾化吸入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
(2)抗胆碱能药物:常用异丙托溴铵,可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增强支气管扩张作用。同样可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
(3)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强呼吸肌力量。对于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但需注意监测血药浓度,避免不良反应。儿童使用茶碱类药物时应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2.糖皮质激素
(1)全身应用: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等。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以迅速控制炎症反应,减轻气道水肿。一般使用35天,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
(2)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在病情缓解后,可继续使用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以维持治疗,预防哮喘复发。
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补充液体:哮喘持续状态患者由于呼吸急促、出汗等原因,容易出现脱水。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和出入量情况,适当补充液体,一般给予等渗盐水。儿童患者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快。
2.纠正电解质紊乱: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
五、机械通气
1.适应证: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仍无改善,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肌疲劳、二氧化碳潴留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时,应考虑机械通气治疗。
2.通气方式:可选择无创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正压通气适用于意识清楚、能够配合的患者,可减少气管插管的需求;对于病情严重、无创通气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
六、去除诱因与避免刺激
1.寻找并去除诱因: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接触过敏原、刺激性气体、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如有应尽量去除。如因呼吸道感染诱发,应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避免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烟雾、粉尘等刺激性物质。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1)用药:儿童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雾化吸入时选择合适的面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安抚患儿情绪,取得其配合。
(2)监测: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老年人
(1)基础疾病: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哮喘持续状态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脏器功能: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减退,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加重脏器负担。
3.孕妇
(1)药物选择:孕妇用药需谨慎,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在选择药物时,应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2)监测:加强对孕妇和胎儿的监测,确保治疗过程中母婴安全。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1)吸烟者:吸烟会加重哮喘病情,应劝诫患者戒烟。同时,避免吸入二手烟。
(2)运动爱好者:在哮喘未控制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待病情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恢复适当的运动。
5.有相关病史人群
(1)过敏史:了解患者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2)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史: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