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进行性色素性皮肤病
进行性色素性皮肤病是以皮肤色素改变为主要特征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的皮肤病,主要累及皮肤色素代谢系统。常见类型有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各有其好发人群与典型症状。病因与血管壁病变、免疫及感染因素有关。诊断依靠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注意休息、穿弹力袜等,药物治疗如用维生素C、芦丁片等,还可进行物理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皮肤娇嫩,治疗避免强刺激性药物;孕妇用药保守,一般不做物理治疗;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皮肤护理。
一、进行性色素性皮肤病的定义
进行性色素性皮肤病是一组以皮肤色素改变为主要特征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的皮肤病,主要累及皮肤的色素代谢系统,使得皮肤颜色逐渐发生变化,表现为色素沉着、减退或两者同时存在。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1.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好发于成年男性,尤其是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群。初起为群集的针尖大红色瘀点,后密集成片并逐渐向外扩展,中心部转变为棕褐色,但新的瘀点不断发生,散在于陈旧皮损内或其边缘,呈辣椒粉样外观。常见于小腿伸侧,也可累及大腿、臀部及上肢。
2.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初起为紫红色环状斑疹,直径13cm,边缘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呈点状、线状或环状排列,红斑可逐渐向外扩大,中央部分皮肤色泽正常或轻度萎缩,表面有细薄鳞屑。皮疹好发于下肢,尤其是小腿伸侧,也可累及臀部及上肢。
3.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表现为细小铁锈色苔藓样丘疹,伴有紫癜性损害,融合成境界不清的斑片或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疹多发生于小腿,也可累及大腿、躯干及上肢。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血管壁病变
可能与毛细血管壁的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性损伤有关。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下肢静脉压力增高等因素,可导致下肢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渗,含铁血黄素沉积于皮肤,从而引起皮肤色素改变。研究表明,约60%的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患者存在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2.免疫因素
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抗体,提示免疫反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炎症,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红细胞外渗和含铁血黄素沉积。
3.感染因素
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病史,推测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症,引发进行性色素性皮肤病。
四、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依据上述不同类型疾病的典型皮肤表现,如瘀点、瘀斑、环状红斑、苔藓样丘疹等,结合疾病进展特点进行初步判断。
2.组织病理检查
取病变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周围有红细胞外渗及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与其他色素性皮肤病相鉴别。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可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紫癜;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免疫相关性疾病。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对于因长期站立或体力劳动导致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久站,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血管压力。可穿着弹力袜,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2.药物治疗
维生素C: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助于减轻皮肤症状。
芦丁片:增强毛细血管韧性,减少红细胞外渗。
钙剂:如葡萄糖酸钙,可降低血管通透性,缓解皮肤炎症。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瘙痒明显的患者,可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瘙痒症状。
3.物理治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可调节皮肤免疫功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色素沉着。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时,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应用,以免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皮肤耐受性调整照射剂量,密切观察皮肤反应,防止出现灼伤等情况。若儿童患有进行性色素性皮肤病,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皮肤症状变化,避免孩子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孕妇
孕妇用药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如通过休息、抬高患肢等方法缓解症状。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在进行物理治疗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数据表明其对胎儿的安全性,故孕妇一般不建议进行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
3.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部分老年人皮肤干燥,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可配合使用润肤剂,以减轻皮肤干燥和瘙痒症状。同时,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较差,若皮肤出现破损,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加重病情。此外,老年人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