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与哮喘有什么区别
哮喘包括支气管哮喘等类型,概念上均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且有可逆性气流受限等表现;发病机制都涉气道炎症,支气管哮喘与变应性炎症关联更密,广义哮喘还含其他类型且机制细节有差异;临床表现相似处为有相关症状,差异在不同类型哮喘诱因及表现有别;诊断都依症状和肺功能检查,支气管哮喘过敏原检测更具针对性,广义哮喘不同类型依诱因检查;治疗都需避诱因、用缓解及控制炎症药物,支气管哮喘过敏原回避更聚焦,广义哮喘不同类型依特定诱因处理,儿童和老年哮喘治疗有不同考量。
一、概念范畴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而支气管哮喘是哮喘中最主要的类型。哮喘的定义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则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其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呈现高反应性,并引起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重。
二、发病机制方面
(一)共同机制
两者均涉及气道炎症反应。气道炎症是哮喘发病的本质,在支气管哮喘中同样存在气道的慢性炎症,炎症细胞的活化和介质的释放导致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气道平滑肌收缩,进而引起气道狭窄和气流受限。例如,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哮喘的炎症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h2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等细胞因子参与了气道炎症的形成和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在支气管哮喘中这一机制同样发挥关键作用。
(二)特定差异(相对而言)
从更细分角度,支气管哮喘主要与气道的变应性炎症关系更为密切,过敏原暴露是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进入机体后,通过激活Th2细胞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气道炎症等病理改变。而广义的哮喘除了支气管哮喘外,还包括其他类型,如职业性哮喘(与接触特定职业性过敏原相关)、药物性哮喘(由某些药物诱发)等,不同类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具体诱因相关的免疫反应及炎症通路细节上可能存在差异,但核心的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机制是相通的。
三、临床表现方面
(一)相似表现
两者均可出现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喘息表现为呼吸时发出高调的声响,多在呼气时明显;咳嗽可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咳痰等;气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增加等;胸闷感觉胸部有压迫感。这些症状多在接触诱因后发作,如接触过敏原、剧烈运动、冷空气刺激等。
(二)差异体现
支气管哮喘的典型症状以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为主,尤其在儿童患者中,可能因气道相对狭窄更易出现喘息等典型表现。而广义的哮喘中,例如职业性哮喘,除了有上述类似症状外,其发作往往与接触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的物质密切相关,在脱离该职业环境后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再次接触又会复发;药物性哮喘则有明确的用药史,在使用特定药物后迅速出现哮喘相关症状。
四、诊断方面
(一)共同诊断依据
1.症状表现:都需要依据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重。
2.肺功能检查:均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测,如支气管舒张试验,若结果阳性提示气道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检测气道高反应性,阳性有助于诊断。对于儿童患者,需考虑其配合程度,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如采用潮气呼吸肺功能等辅助手段。
(二)差异点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在过敏原检测方面可能更具针对性,通过检测过敏原可以明确患者的过敏物质,从而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而广义的哮喘中,不同类型哮喘的诊断需要结合各自的诱因相关检查,如职业性哮喘需要进行职业环境接触史调查、职业性过敏原检测等;药物性哮喘需要详细询问用药史并进行药物激发试验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五、治疗方面
(一)共同治疗原则
都需要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过敏原、刺激性气体等。药物治疗方面都涉及到缓解症状的药物和控制炎症的药物。缓解症状的药物如速效β?受体激动剂,可迅速缓解喘息等症状;控制炎症的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通过抗炎作用来控制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
(二)差异体现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在过敏原回避方面更为聚焦于常见的针对支气管哮喘的过敏原,如针对尘螨的家居环境控制等。而广义的哮喘中,不同类型哮喘的治疗需要针对其特定诱因进行处理,例如职业性哮喘需要脱离职业环境并进行相应的抗炎等治疗;药物性哮喘则需要避免使用诱发哮喘的药物,并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平喘、抗炎等治疗。对于儿童患者,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气道较为娇嫩,在药物选择和使用剂量上需要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非药物干预等。对于老年哮喘患者,要考虑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需要更加严密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