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怎么治最好
慢阻肺的稳定期治疗、急性加重期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稳定期治疗包括戒烟、药物治疗(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用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和康复治疗(如呼吸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急性加重期治疗需确定原因、氧疗、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及必要时机械通气;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患者及合并心理问题的患者有各自不同的注意事项。总之,慢阻肺的治疗需根据不同阶段和人群采取综合且个体化的措施。
一、稳定期治疗
1.戒烟: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可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无论处于疾病的何种阶段,戒烟都对阻止病情进展至关重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有吸烟史的慢阻肺患者,应坚定地帮助其戒除吸烟习惯,可通过提供戒烟咨询、药物辅助等多种方式来协助患者成功戒烟。
2.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可有效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包括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福莫特罗等)、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等)。β?受体激动剂能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抗胆碱能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有吸烟史的老年患者等。
吸入用糖皮质激素:对于FEV?<50%预计值且有临床症状以及反复加重的患者,可考虑吸入用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等,能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适用于重度慢阻肺且有反复急性加重病史的患者,可减少急性加重风险,但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3.康复治疗
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从而改善通气;腹式呼吸能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例如,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020分钟,每天训练23次。
运动训练:可进行步行、踏车、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运动训练应根据患者的体能状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一般每周进行35次,每次运动2030分钟。
营养支持:慢阻肺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应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包括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对于体重指数低的患者,可适当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蛋类、瘦肉等,必要时可使用营养补充剂。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气道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等。应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痰培养、胸部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如果是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等。
其他原因还包括空气污染、气胸、肺栓塞等,需通过相应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2.氧疗
合理的氧疗是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措施。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对于伴有高碳酸血症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注意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导致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
3.支气管舒张剂
可按需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等,通过吸入装置给药,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根据患者的反应,可重复使用。
4.糖皮质激素
对于急性加重期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甲泼尼龙等,能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一般口服泼尼松龙3040mg/d,疗程510天;或静脉使用甲泼尼龙40mg/d,然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
5.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肌疲劳,出现Ⅱ型呼吸衰竭(PaCO?>50mmHg,伴pH<7.3)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包括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可减少患者气管插管的几率,有创机械通气则用于无创通气失败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慢阻肺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药物选择需兼顾慢阻肺治疗和基础疾病治疗,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时要注意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警惕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
2.儿童患者: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谨慎。治疗上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感染源等。药物选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支气管舒张剂可选用儿童专用的吸入剂型,但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3.妊娠患者:妊娠合并慢阻肺患者的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氧疗是安全的治疗措施,药物选择要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应在妇产科和呼吸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治疗。
4.合并心理问题的患者:慢阻肺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预后。对于这类患者,除了进行呼吸和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心理支持,如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治疗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