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严重怎么办
胃出血的处理包括评估严重程度、紧急处理、止血治疗、病因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评估从生命体征和出血量估计,生命体征中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异常提示危急,出血量可据呕血黑便及实验室检查判断。紧急处理有一般处理(卧床、禁食、监测)和补充血容量(建静脉通路补液输血)。止血治疗含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等)、内镜(注射、热凝、机械止血)、手术(药物和内镜无效时)。病因治疗针对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采取不同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时需兼顾其身体特点与基础病情况,防止并发症。
一、评估严重程度
1.生命体征: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30mmHg,提示可能存在大量失血导致休克,情况危急;心率增快,超过100次/分钟,往往是机体为维持有效循环的代偿反应,心率越快失血可能越严重;呼吸急促,频率超过20次/分钟,可能因失血缺氧引发,若呼吸费力、发绀等则更严重;体温异常,早期可能因周围循环衰竭而体温偏低,后期若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
2.出血量估计:呕血与黑便情况,大量呕血,如一次呕血量超过250300ml,或短时间内频繁呕血,同时伴有柏油样便且便量增多、次数频繁,提示出血量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都反映失血情况,下降幅度越大出血越严重。
二、紧急处理措施
1.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时误吸导致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尤其重要;禁食禁水,避免食物刺激胃肠道,加重出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以及呕血与黑便情况,准确记录出血量。
2.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最好是两条以上,以便快速补液输血。常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快速输注,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等血液制品,纠正贫血和凝血异常。输血指征一般为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收缩压低于90mmHg。
三、止血治疗
1.药物止血: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有利于止血;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可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减少胃出血。
2.内镜治疗: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快进行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并同时进行止血治疗。常用方法包括注射疗法,如向出血部位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热凝止血,利用高频电凝、激光等使组织凝固止血;机械止血,如使用止血夹夹闭出血血管。
3.手术治疗:经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或出血速度快、危及生命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因和出血部位而定,如胃溃疡出血可行胃部分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进行断流术或分流术。
四、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除上述止血措施外,后续需规范抗溃疡治疗,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疗程通常为46周,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进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联合的四联疗法。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积极控制出血后,可采取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措施,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预防再次出血;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
3.急性胃黏膜病变:去除病因,如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治疗严重创伤、感染等,继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心肺功能储备差,大量失血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在治疗过程中,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诱发心力衰竭。密切关注患者精神状态、肢体活动等,警惕脑血管意外发生。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谨慎调整剂量。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快。禁食期间要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药物使用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做好患儿的安抚工作,减少其恐惧心理。同时,需积极寻找病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血管畸形等。
3.孕妇:孕妇发生胃出血会危及母体和胎儿安全。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血药等。在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维持子宫胎盘的血液灌注,避免因低血压导致胎儿缺氧。胃镜检查需谨慎评估,必要时在严密监护下进行,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产后要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和阴道出血情况,防止因失血导致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肝硬化患者,胃出血后易诱发肝性脑病,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精神状态、扑翼样震颤等,限制蛋白质摄入,保持大便通畅;糖尿病患者,大量失血和应激状态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要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降糖方案;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补液量也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