螨虫性皮炎怎么治疗
螨虫性皮炎的治疗与注意事项如下:一般治疗方面,要清洁皮肤,用温水和温和清洁剂清洗,避免过度清洁;避免搔抓,可转移注意力或轻拍代替;勤换衣物和床上用品并热水烫洗、暴晒;改善居住环境,保持通风、降低湿度、减少灰尘。药物治疗分外用和口服,外用有糖皮质激素类、炉甘石洗剂、抗生素类药物,口服有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殊人群中,儿童用温和清洁产品和合适药物,家长加强看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避免口服药,外用需谨慎;老年人注意皮肤保湿、观察用药反应并监测基础病指标;有过敏史人群告知医生过敏史,外用先试用。
一、一般治疗
1.清洁皮肤:用温水和温和的清洁剂清洗患处皮肤,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汗液以及可能残留的螨虫分泌物等,保持皮肤清洁,这有助于减少螨虫的滋生环境,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例如,对于皮肤油腻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清洁次数,但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
2.避免搔抓: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使炎症加重。患者应尽量克制搔抓的欲望,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看书等方式缓解瘙痒感。若瘙痒实在难以忍受,可轻轻拍打皮肤来代替搔抓。
3.更换衣物和床上用品:螨虫常寄生在衣物、床单、被罩等织物上,及时更换并清洗这些物品,用热水烫洗后在阳光下暴晒,可有效杀死螨虫。对于生活中出汗较多、皮肤油脂分泌旺盛的人群,更应勤换洗衣物。如油性皮肤人群,建议每天更换贴身衣物;床上用品至少每周更换一次。
4.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降低室内湿度,螨虫适宜生活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可抑制螨虫生长。定期打扫房间,减少灰尘堆积,灰尘是螨虫的食物来源之一,减少灰尘可减少螨虫滋生。例如,使用空气除湿器、定期用湿布擦拭家具表面等。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缓解皮肤炎症和瘙痒症状。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止痒作用,可缓解螨虫性皮炎引起的瘙痒。对于皮肤无破损的患者适用,使用时需注意摇匀后涂抹于患处。
抗生素类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当皮肤因搔抓等出现破损,有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时使用,可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
2.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能有效缓解瘙痒症状,减轻过敏反应。适用于瘙痒较为严重,外用药物无法有效控制症状的患者。部分抗组胺药物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用药后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外用及口服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以迅速控制炎症。但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如引起血糖升高、血压波动、骨质疏松等,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皮肤较为娇嫩,在清洁皮肤时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儿童专用清洁剂,避免使用成人清洁产品。药物选择上,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选择弱效或中效制剂,且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面积不宜过大,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对儿童皮肤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儿童口服抗组胺药物时,需严格按照医生根据体重计算的剂量服用,家长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儿童好奇心强,可能会搔抓皮肤,家长应加强看护,可给儿童戴上手套等防止搔抓。
原因: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较弱,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易损伤皮肤;儿童身体各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不规范使用药物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应尽量避免使用口服药物,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外用药物使用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相对较为安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尽量避免涂抹在乳房等部位,防止婴儿接触到药物。
原因:孕期和哺乳期,母体用药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传递给胎儿或婴儿,而胎儿和婴儿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有限,易发生不良反应。
3.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干燥,清洁皮肤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更加干燥,加重瘙痒症状。在使用外用药物时,由于老年人皮肤吸收能力可能下降,可适当延长药物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但需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防止病情波动。
原因:老年人皮肤生理功能减退,皮肤干燥,过高水温及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多种基础疾病并存,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相互作用或加重基础疾病病情。
4.有过敏史人群
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在使用新的药物治疗螨虫性皮炎前,应告知医生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可先在小面积皮肤上进行试用,观察数小时至一天,若无过敏反应再扩大使用面积。
原因:有过敏史人群再次接触致敏物质时,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较高,提前告知医生并进行试用,可有效预防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