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银屑病和银屑病区别是什么
副银屑病和银屑病在多方面存在区别:定义上,副银屑病是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不清,银屑病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上,副银屑病皮疹形态多样、分布于躯干四肢近端、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银屑病典型皮疹有薄膜和点状出血现象、常见于头皮四肢伸侧、瘙痒明显;病程和预后方面,副银屑病病程长且稳定、预后较好,银屑病慢性复发、难根治且可能有严重并发症;实验室检查中,二者组织病理特征不同,银屑病还可能有血沉等指标异常及关节骨质破坏;治疗上,副银屑病对症处理、方法有限,银屑病综合制定方案、方法多样;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患这两种病时,治疗需分别考虑皮肤特点、胎儿影响、合并疾病及身体机能等因素。
一、定义和本质区别
副银屑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以红斑、丘疹、浸润、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银屑病则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区别
1.皮疹形态:副银屑病的皮疹形态多样,包括点滴状、斑块状、苔藓样等。点滴状副银屑病表现为直径0.31.0cm大小的淡红色或红褐色斑疹、斑丘疹,表面覆有细薄鳞屑,不易刮除。斑块状副银屑病的损害为边界清楚的斑块,硬币至手掌大小,数目不定,有轻度浸润,颜色为淡红、黄红或褐红,上覆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苔藓样副银屑病表现为类似扁平苔藓的粟粒大小扁平丘疹,表面覆有细薄鳞屑。银屑病的典型皮疹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周围有炎性红晕,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逐渐露出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
2.分布部位:副银屑病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以躯干、四肢近端较为常见。银屑病可累及全身皮肤,以头皮、四肢伸侧(尤其是肘部、膝部)最为常见,也可侵犯指(趾)甲和黏膜。
3.自觉症状:副银屑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瘙痒。银屑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尤其是在病情活动期,瘙痒较为明显。
三、病程和预后区别
1.病程:副银屑病病程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病情相对较为稳定,发展缓慢。银屑病病程呈慢性复发性,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2.预后:副银屑病一般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可能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持续不愈。银屑病目前无法完全根治,多数患者病情会反复发作,部分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损害、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四、实验室检查区别
1.组织病理学检查:副银屑病的组织病理表现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点滴状副银屑病表现为局灶性角化不全,棘层轻度肥厚,表皮突轻度延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斑块状副银屑病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苔藓样副银屑病表现为表皮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银屑病的组织病理特征为表皮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颗粒层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末端增宽呈棒状,真皮乳头层上方棘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迂曲,周围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2.其他检查:银屑病患者可能伴有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免疫球蛋白异常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损害,通过X线检查可发现关节骨质破坏等改变。副银屑病一般无明显的实验室检查异常。
五、治疗区别
1.治疗原则:副银屑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银屑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类型、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2.治疗方法:副银屑病的治疗方法相对有限,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焦油类制剂等,也可采用光疗,如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银屑病的治疗方法较为多样,包括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维A酸类药物等)、系统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环孢素、阿维A等)、生物制剂治疗(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白细胞介素17拮抗剂等)、物理治疗(如光化学疗法、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308nm准分子激光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副银屑病或银屑病时,在治疗上应更加谨慎。儿童皮肤娇嫩,外用药物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制剂。对于儿童银屑病患者,生物制剂等新型治疗方法的使用需要严格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疾病影响其心理健康。
2.孕妇:孕妇患副银屑病或银屑病时,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在孕期的使用需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一般不建议在孕期使用系统药物治疗和生物制剂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患副银屑病或银屑病时,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皮肤修复能力减弱,治疗效果可能相对较差,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和更耐心的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