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肠炎怎么回事
急性结肠炎是结肠部位的急性炎症性病变,病程短、起病急,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其病因包括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饮食(辛辣油腻、变质食物等)、药物(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过敏、自身免疫等因素。症状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里急后重等。诊断需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等)、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CT等)、结肠镜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饮食等)、对症治疗(解痉、止泻、降温等)、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药)、调节肠道菌群。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基础疾病者治疗时需特殊注意。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避免滥用抗生素、注意个人卫生。
一、急性结肠炎的定义
急性结肠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指结肠部位发生的急性炎症性病变,病变通常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程较短,起病急骤。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等都可能引发急性结肠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等都容易导致感染。
2.饮食因素:大量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过度饮酒,或食用变质、不洁食物等,可能刺激结肠黏膜,引发炎症。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损伤结肠黏膜,从而诱发急性结肠炎。
4.过敏因素:部分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等,食用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结肠黏膜炎症。
5.自身免疫因素:当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错误地攻击结肠黏膜,引发炎症。
三、症状
1.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疼痛程度不一,常伴有腹胀感。
2.腹泻:是急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次至数十次,粪便多为糊状或水样,可带有黏液、脓血。
3.恶心、呕吐:炎症刺激胃肠道,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4.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高低不一,可能与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炎症程度有关。
5.里急后重:患者有排便不尽感,频繁有便意,但每次排便量较少。
四、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史、用药史、过敏史、近期旅行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变化等情况。
2.体格检查:通过触诊检查患者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体征,了解肠鸣音情况。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可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粪便常规及培养,可查找病原体,明确感染源;血生化检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
4.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CT等,可帮助排除其他腹部疾病,了解结肠的形态和结构。
5.结肠镜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给予易消化、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对症治疗:对于腹痛严重者,可使用解痉药物缓解疼痛;腹泻严重者,可使用止泻药物;发热者,根据体温情况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肠炎,可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寄生虫感染则需要使用相应的驱虫药物。
4.调节肠道菌群:可使用益生菌等药物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正常的微生态环境。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患急性结肠炎后病情变化较快。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精神状态、体温、腹泻次数等。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面条等。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用药时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低龄儿童尽量避免使用止泻药物,以免影响肠道毒素排出。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患急性结肠炎后恢复较慢。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急性结肠炎时,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3.孕妇:孕妇患急性结肠炎后,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或不洁的食物。如果症状较轻,可先通过调整饮食和休息来缓解症状;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急性结肠炎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患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影响急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七、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不洁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2.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均衡。
3.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5.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