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是什么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食管裂孔疝)、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蠕动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防御作用减弱(黏膜屏障受损、黏膜血流减少)、胃排空延迟(胃部动力不足、幽门梗阻)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怀孕女性、儿童、肥胖人群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患病,需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如调整饮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
一、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屏障,当它的压力降低时,胃内容物易反流至食管。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压力降低,例如一些食物,如巧克力、咖啡、酒精等,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生活中,经常大量食用巧克力或酗酒的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可能会下降,增加反流风险。此外,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也会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导致压力降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也会有所减退,压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
2.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会在吞咽等特定情况下短暂松弛,但如果出现频繁的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就会使胃内容物反流机会增加。肥胖人群腹部脂肪较多,腹内压升高,容易引发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怀孕女性在孕期,随着胎儿的生长,子宫增大压迫胃部,也会导致腹内压升高,增加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发生频率,从而引发胃食管反流。
3.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是指部分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的疾病。当存在食管裂孔疝时,食管下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会受到影响,破坏了正常的抗反流屏障。有研究表明,食管裂孔疝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年龄增长、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食管裂孔疝的发生。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功能障碍:食管正常的蠕动可以将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送回胃内。当食管蠕动功能出现障碍时,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增加。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会影响食管的神经调节,导致食管蠕动减弱。老年人食管的肌肉力量和神经调节功能都有所下降,食管蠕动功能也会变差,容易出现反流物清除不及时的情况。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中和胃酸、冲刷食管黏膜的作用。唾液分泌减少会使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和保护能力下降。干燥综合征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唾液腺的功能,导致唾液分泌明显减少,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增加。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也会抑制唾液分泌,增加反流的可能性。
三、食管黏膜防御作用减弱
1.黏膜屏障受损:食管黏膜表面有一层黏液层、上皮细胞等组成的屏障,可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当食管黏膜受到损伤时,其防御功能减弱。长期吸烟、酗酒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破坏黏膜屏障。食用过烫、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使黏膜更容易受到反流物的侵害。
2.黏膜血流减少:充足的黏膜血流可以为食管黏膜提供营养和氧气,维持其正常的代谢和修复功能。当黏膜血流减少时,食管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会影响食管的血液循环,导致黏膜血流减少。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液循环相对较差,食管黏膜血流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降低食管黏膜的防御能力。
四、胃排空延迟
1.胃部动力不足:胃的正常蠕动可以将食物及时排空。当胃部动力不足时,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影响胃的自主神经,可导致胃轻瘫,出现胃部动力不足。一些胃部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等,也会影响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胃排空延迟。
2.幽门梗阻: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的连接部位,当幽门发生梗阻时,胃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引起反流。消化性溃疡、胃肿瘤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幽门梗阻。
五、其他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紊乱、胃排空延迟等。一些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由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患胃食管反流病的几率相对较高。
2.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直系亲属患该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食管和胃的功能都有所减退,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建议老年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定期进行体检。怀孕女性在孕期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减少反流的发生。如果反流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时,应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改变喂养方式等。如果需要用药,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减轻体重,降低腹内压,减少反流的发生。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