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如何治疗
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清除气道分泌物、改善气流受限、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等方面。控制感染时,急性加重期依病情等经验性或据药敏选抗菌药,儿童、老年等有不同用药注意;稳定期避免不必要抗菌药,对反复定植者可考虑长期小剂量吸入抗菌药,要戒烟等。清除气道分泌物包括体位引流(不同病变部位体位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呼吸训练(有效咳嗽等及不同人群注意)和药物促排痰(黏液溶解剂及不同人群注意)。改善气流受限需用支气管舒张剂,不同人群用药有相应注意及要戒烟。外科治疗适用于反复大咯血等情况但需严格评估,儿童一般不首先考虑。其他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保证营养摄入及不同人群注意)和心理支持(关注心理状态并给予疏导及不同人群心理关怀)。
一、控制感染
1.急性加重期感染控制:当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急性加重,伴有痰量增多、脓性痰等细菌感染征象时,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当地细菌耐药情况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例如,轻、中度患者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重度患者可能需要静脉用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联合氨基糖苷类等。有条件时,应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以提高抗感染的针对性。年龄方面,儿童使用抗菌药物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避免超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需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较长的患者,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耐药菌感染风险。
2.稳定期感染预防:对于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注重增强机体免疫力,如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但对于存在铜绿假单胞菌等反复定植的患者,可考虑长期小剂量吸入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如吸入妥布霉素等,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情况。女性患者在月经、孕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免疫力可能会有变化,需更加注意预防感染。生活方式方面,吸烟患者应严格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气道炎症,增加感染风险。
二、清除气道分泌物
1.物理排痰方法:
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使病变部位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排出。例如,病变位于上叶尖段时,取坐位前倾;病变位于上叶后段时,取仰卧位头低脚高;病变位于下叶背段时,取俯卧位脚高头低等。不同年龄患者在体位引流时需注意安全,儿童由于配合度及身体协调性相对较差,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发生意外;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问题,要评估其耐受情况,避免因体位引流导致缺氧等情况。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鼓励患者深呼吸后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先进行雾化吸入等湿化气道,再进行咳嗽排痰。女性患者在进行呼吸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腹部等不适。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患者更要注重定期翻身、拍背辅助排痰,防止痰液淤积。
2.药物促排痰:使用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等,可降低痰液黏稠度,使其易于咳出。该类药物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对于有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风险的患者,使用药物促排痰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三、改善气流受限
1.支气管舒张剂应用:对于存在气流受限且伴有喘息等症状的患者,可选用支气管舒张剂。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等)按需使用缓解症状;长效β?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等)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长期规律使用,以改善气流受限,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年龄较小的儿童使用支气管舒张剂需选择合适的剂型,如雾化吸入制剂;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心悸、手抖等不良反应,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女性患者在月经、孕期等特殊时期使用支气管舒张剂,需告知医生自身情况,评估用药安全性。生活方式中,有吸烟史的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同时必须严格戒烟,以减轻气道炎症,提高药物疗效。
四、外科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反复大咯血,经内科治疗无效;病变局限,经充分的内科治疗仍有反复呼吸道急性感染或大量咳痰;伴有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但手术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心肺功能等,例如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储备较差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权衡利弊。儿童患者一般不首先考虑外科手术治疗,除非病情极为严重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女性患者若有生育计划等情况,手术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评估手术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
五、其他治疗
1.营养支持: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由于慢性炎症消耗等原因,可能存在营养不良,需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等的补充。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调整饮食结构,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必要时可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年龄较小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要确保满足其生长所需的营养;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需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2.心理支持:长期患病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心理特点不同,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因疾病痛苦产生恐惧心理,需要家长配合进行心理安抚;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因疾病影响生活质量而产生焦虑情绪,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关怀。生活方式中,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属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