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的护理诊断
支气管肺炎患者护理涉及多方面内容,包括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等问题及潜在的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应对;还需关注小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针对其生理特点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及用药注意事项。在气体交换受损方面,要关注呼吸表现并给予吸氧等改善措施;清理呼吸道无效时,要评估痰液情况并采用有效咳嗽、雾化、吸痰等方法;体温过高需密切监测并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保证水分摄入;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要评估营养状况,提供合适饮食或静脉营养;潜在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并及时采取相应治疗和护理,特殊人群则要根据各自特点进行用药和综合护理。
一、气体交换受损
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导致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关。支气管肺炎会引起肺部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影响肺泡的气体交换功能。评估时重点关注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观察有无发绀、呼吸困难等表现,可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氧合情况。对于出现气促、发绀等症状的患者给予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改善氧供,提高血氧饱和度。对于年龄较小、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能需要更密切的呼吸监测和更精细的氧疗方案。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为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改善肺部通气;鼓励能活动的患者适当活动,增加肺活量。
二、清理呼吸道无效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黏稠、咳嗽无力有关。炎性分泌物增多,加上患儿或年老体弱患者咳嗽反射较弱,导致痰液难以咳出。评估痰液的颜色、量、性状,观察咳嗽的频率、强度。患者痰液的变化能反映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教会其正确的咳嗽方法,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稀释痰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雾化药物。对于咳嗽无力或不能有效咳痰的患者,必要时可进行吸痰操作,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避免吸痰时间过长引起缺氧等不良反应。
三、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与肺部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调,引起发热。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发热表现和耐受性不同,小儿体温变化快,容易出现高热惊厥,老年人对发热的反应可能相对不敏感。体温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儿童用药要根据年龄、体重精确计算剂量,避免使用不适用于低龄儿童的药物。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防脱水。发热会增加身体的水分消耗,尤其是小儿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脱水,要鼓励患者多饮温开水或给予补液支持。
四、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发热、摄入减少、消耗增加有关。发热使机体代谢率增高,疾病影响患者的食欲,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评估患者的饮食情况、体重变化、血清蛋白水平等,以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消化能力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小儿患者可给予乳类、蛋类等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关注患者的消化功能,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饮食或治疗方案。
五、潜在并发症
1.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与肺部炎症加重心脏负担有关。尤其是小儿、老年人以及原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储备功能较差,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加重、心率增快、烦躁不安、肝脏增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的迹象,要立即采取措施,如让患者半卧位、吸氧,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使用强心药物时要严格掌握剂量,防止中毒反应。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中毒性脑病
中毒性脑病与严重感染导致的脑血管痉挛、脑水肿有关。病情较重的患者,尤其是小儿,易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有无惊厥等症状。如患者出现烦躁、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要警惕中毒性脑病的发生。一旦发生中毒性脑病,给予脱水、止惊等治疗措施。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发作。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3.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与严重感染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有关。多见于病情严重、体质较弱的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判断患者的循环状况。观察有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对出现休克体征的患者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同时针对感染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感染性休克病情凶险,变化迅速,要争分夺秒进行抢救,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特殊人群包括小儿、老年人和孕妇。小儿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低,病情变化快。护理时要更加细心、耐心。小儿用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使用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恢复能力差。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耐受性。治疗方案要综合评估,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孕妇由于处于特殊生理时期,用药需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