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缓解慢阻肺最好的治疗方法
慢阻肺的管理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疫苗接种及教育与管理等方面。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如短效/长效β?受体激动剂、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吸入制剂为主,用于特定患者);氧疗可纠正低氧血症,有相应指征和方式及注意事项;康复治疗包括呼吸康复训练(腹式、缩唇呼吸)和运动训练;疫苗接种有流感疫苗(高危季节前接种)和肺炎球菌疫苗(特定人群接种);教育与管理涵盖患者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教育,以及长期随访和多学科团队协作管理。
一、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
1.作用机制及原理: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来缓解气流受限,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例如β?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引起支气管扩张;抗胆碱能药物则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起到舒张支气管、减少黏液分泌的作用。
2.常用药物及适用情况: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适用于缓解急性发作的症状;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作用持续时间长,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症状;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能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适用于中至重度慢阻肺患者的维持治疗。
(二)糖皮质激素
1.作用及原理: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气道炎症,减少黏液分泌。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炎性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等。
2.使用方式及适用人群:对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且有临床症状以及反复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可考虑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治疗,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等。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全身吸收的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所以一般优先推荐吸入制剂。
二、氧疗
(一)氧疗的作用及指征
1.作用:通过纠正低氧血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延长生存期。对于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长期氧疗可以降低肺动脉高压,减轻右心负荷。
2.指征:动脉血氧分压(PaO?)≤55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aO?)≤88%,有或没有高碳酸血症;或PaO?55-60mmHg,或SaO?<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
(二)氧疗的方式及注意事项
1.方式: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时间每天应大于15小时。
2.注意事项: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注意控制吸氧流量和浓度,避免氧中毒等不良反应。同时,要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氧疗方案。
三、康复治疗
(一)呼吸康复训练
1.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取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训练2-3次。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可以增加潮气量,减少无效腔通气,改善呼吸效率。
2.缩唇呼吸训练: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缩唇呼吸可以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减少呼气时的气道阻力,改善通气功能。
(二)运动训练
1.运动方式及强度: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能状况进行调整,一般以运动时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70%为宜。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
2.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场所,避免在寒冷、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运动。同时,要注意运动的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对于合并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可选择游泳等对关节冲击较小的运动方式。
四、疫苗接种
(一)流感疫苗
1.接种意义:慢阻肺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的发生,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流感病毒感染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接种流感疫苗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预防流感病毒感染。
2.接种人群及时间:所有年龄≥6个月且无禁忌证的慢阻肺患者都应接种流感疫苗,一般建议在流感季节来临前的9-10月份接种。
(二)肺炎球菌疫苗
1.接种意义: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等疾病,降低慢阻肺患者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肺炎球菌感染也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之一。
2.接种人群及方式:对于年龄≥65岁的慢阻肺患者或年龄<65岁但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慢阻肺患者,应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或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一般接种一次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即可,对于高危人群可考虑再次接种。
五、教育与管理
(一)患者教育
1.疾病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慢阻肺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等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信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自我管理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病情监测,如记录呼吸困难的程度、咳嗽咳痰的情况、活动耐力等;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确保药物的有效吸入;指导患者避免接触危险因素,如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等。
(二)长期管理
1.定期随访:建立慢阻肺患者的长期管理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症状控制情况、生活质量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多学科团队协作:由呼吸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组成多学科团队,为慢阻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管理服务,包括药物治疗指导、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等,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