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什么病
荨麻疹是常见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包括免疫相关(Ⅰ型超敏反应、非IgE介导免疫反应)和非免疫相关(物理因素、食物药物感染等),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靠病史和临床表现,鉴别需与相关疾病区分,治疗遵循去除病因、抗组胺等原则,不同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预防要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卫生等。
一、定义与概述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会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不同年龄层都可能发病,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等因素,发病率也不低;在生活方式方面,接触过敏原、感染等都可能诱发荨麻疹;有过敏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二、发病机制
1.免疫相关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是荨麻疹常见的免疫发病机制。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B淋巴细胞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会使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风团、红斑等荨麻疹的典型表现。例如,有研究表明,在特应性体质的人群中,这种免疫反应更容易被触发,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敏感性更高,更易产生过量的IgE抗体。
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也可引起荨麻疹。比如补体激活途径,某些感染因素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如C3a、C5a等,这些过敏毒素能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发荨麻疹。另外,细胞因子也可能参与其中,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等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影响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在非IgE介导的荨麻疹发病中起到作用。
2.非免疫相关机制
物理因素可诱发荨麻疹,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以寒冷性荨麻疹为例,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后,局部血管会发生收缩,然后扩张,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引起风团等表现。压力性荨麻疹则是由于皮肤受到压力后,局部组织释放炎症介质而发病。
某些食物、药物、感染等也可通过非免疫机制引起荨麻疹。例如,某些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可能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一些药物可能通过干扰细胞膜的稳定性等非免疫途径导致荨麻疹发生;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可能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等,促使炎症介质释放,引发荨麻疹。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为皮肤出现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颜色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发作突然,常伴有瘙痒。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除了皮肤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呼吸道时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
不同类型荨麻疹有其特点,如急性荨麻疹,起病较急,风团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数在数天至12周内痊愈;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甚至数年,全身症状一般较轻。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荨麻疹:儿童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瘙痒感可能更易引起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而且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等因素更容易诱发荨麻疹。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荨麻疹较为常见,在感染病毒后,儿童皮肤出现风团的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老年荨麻疹:老年人群由于皮肤老化,皮肤屏障功能减退,荨麻疹的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疾病等关系更密切。老年荨麻疹患者的风团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而且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主要根据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诱因、时间、部位、持续时间、消退情况以及有无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接触某种特定物质后出现荨麻疹,以帮助判断过敏原。此外,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可用于辅助诊断过敏原,对于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皮肤活检等检查一般在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如怀疑有其他皮肤疾病导致的类似荨麻疹表现时。
2.鉴别诊断
需要与血管性水肿相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累及皮肤深层,如皮下组织,表现为皮肤肿胀,一般无瘙痒的风团。还要与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与昆虫叮咬有关,皮疹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儿童,皮疹持续时间较长,瘙痒较剧烈。另外,还需与多形红斑等其他皮肤疾病鉴别,多形红斑的皮疹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等,黏膜受累常见,与荨麻疹的单一风团表现不同。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首先是去除病因,详细询问病史,尽量找到可能的过敏原、感染灶等并避免接触或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能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减轻瘙痒和风团等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如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情况,需立即进行抢救,如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
2.不同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高、嗜睡副作用小的抗组胺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皮肤护理,避免搔抓引起皮肤感染。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抗组胺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压、血糖等指标,需要密切监测。
3.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对某些食物过敏的患者要避免食用该食物;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要减少外出,或外出时做好防护。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有荨麻疹病史的人群,要注意观察自身发病规律,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