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是什么意思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是常见胃部疾病,属于慢性胃炎,指胃黏膜有慢性炎症且出现较浅破损。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因素和胆汁反流等。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有呕血、黑便等。诊断依靠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治疗分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停用伤胃药物)和药物治疗(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进胃肠动力),严重情况需手术。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多数患者积极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可控制病情,若不注意可能反复发作甚至加重,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用药及定期体检。
一、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定义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范畴。浅表性胃炎指的是胃黏膜出现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但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而糜烂则是指胃黏膜发生了破损,不过损伤程度较浅,局限于黏膜层,尚未累及到黏膜下层和肌层。通俗来讲,就是胃黏膜出现了炎症,并且在炎症的基础上有一些轻微的破损。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这是导致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主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以在胃内生存,它会损伤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胃黏膜糜烂。
2.药物因素: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增加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引起胃黏膜糜烂。
3.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都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和糜烂。
4.精神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增加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风险。
5.胆汁反流: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胃内,这些碱性物质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引起胃黏膜炎症和糜烂。
三、症状
1.上腹部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钝痛等,疼痛的发作时间和规律不一,有的患者可能在进食后疼痛加重,有的则在空腹时疼痛明显。
2.消化不良症状:包括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消化功能。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如果出血量较大,还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贫血症状。
四、诊断
1.胃镜检查:这是诊断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最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确定糜烂的部位、大小、数量等,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排除其他胃部疾病。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病理活检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病因,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等,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果病情需要必须使用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2.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以减少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愈合。
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这些药物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如果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案进行根除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天。
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用于缓解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3.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如果出现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经药物治疗无效;或糜烂病灶发生癌变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治疗方面,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和过度食用零食。
2.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的修复能力较弱,且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影响病情的恢复,家人要给予关心和支持。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变化,用药需要谨慎。如果孕妇患有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应尽量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适当休息等。如需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七、预后和预防
1.预后:大多数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胃黏膜糜烂可以愈合,症状也会逐渐缓解。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不注意生活方式,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甚至可能发展为胃溃疡、胃黏膜萎缩等更严重的疾病。
2.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以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戒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