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还腹泻是怎么回事
胃痛和腹泻可能由饮食、疾病、药物、精神等因素引起,应对时可从饮食、休息保暖、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面着手,不同特殊人群需注意不同事项。饮食因素包括不洁食物、刺激性食物、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疾病因素有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他疾病;药物因素涉及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精神因素主要是长期不良情绪影响胃肠调节。应对时要调整饮食为清淡易消化食物并补充水分电解质,保证休息和腹部保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症状严重或持续久要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在应对时各有需特别关注之处。
一、饮食因素
1.不洁食物:食用被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海鲜,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可能引发胃肠道感染。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它们在胃肠道内大量繁殖,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痛和腹泻。年龄较小的儿童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更易受到不洁食物的影响;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也增加了感染风险。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经常食用路边摊食物的人群感染几率较高。
2.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胃部痉挛疼痛,同时加快肠道蠕动,导致腹泻。年轻人生活中偏好这类刺激性食物,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相对较高。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食用刺激性食物后更易出现胃痛和腹泻症状。
3.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有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食用后免疫系统会将这些食物视为外来入侵者,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胃肠道症状。乳糖不耐受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引起胃痛和腹泻。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存在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情况,儿童中牛奶蛋白过敏较为常见。
二、疾病因素
1.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炎症刺激胃肠道黏膜,使胃和肠道的正常功能紊乱,出现胃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患病。有不良饮食习惯、经常外出就餐的人群感染风险增加。
2.胃肠型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同时可能伴有细菌感染。病毒侵犯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除了胃痛、腹泻外,还可能有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人群容易感染病毒,发病几率较高。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者,更容易患上胃肠型感冒。
3.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出现炎症、溃疡,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胃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青壮年多见。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4.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心理因素、饮食、肠道感染等有关。患者的胃肠道对各种刺激更为敏感,容易出现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表现为胃痛、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的人群,如职场人士、学生等,容易患上肠易激综合征。
5.其他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溃疡面受到胃酸刺激,会引起胃痛,同时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导致腹泻。胆囊炎、胆结石患者,胆汁排泄异常,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也可能出现胃痛和腹泻症状。这些疾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痛和腹泻的不良反应。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等,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损伤胃黏膜,引起胃痛和腹泻。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如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使用这些药物时更需谨慎。
四、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失调,引起胃痛和腹泻。职场竞争压力大的人群、面临考试的学生等,由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有精神心理疾病病史的人,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五、应对措施
1.饮食调整: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胃痛和腹泻,都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儿童和老年人的饮食应更加精细、软烂,易于消化吸收。
2.休息与保暖: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胃肠道得到充分的恢复。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可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缓解胃痛症状。
3.药物治疗:如果症状较轻,可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止泻药、益生菌等。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计算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避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4.就医检查:如果胃痛和腹泻症状严重,伴有发热、呕吐、脱水、便血等症状,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胃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出现胃痛和腹泻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尿量等。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等。避免自行给低龄儿童使用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肠功能较弱,出现症状后恢复较慢。应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选择易消化的食物。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可能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出现胃痛和腹泻症状时,应先通过调整饮食和休息来缓解。如果症状严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
4.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胃痛和腹泻可能会影响血糖、血压的控制,导致病情波动。在治疗胃痛和腹泻的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平时要注意保养胃肠道,避免诱发因素,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