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损伤怎么回事
急性肺损伤是由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及呼吸衰竭,有肺内和肺外等病因,存在炎症反应和氧化抗氧化失衡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有呼吸急促、低氧血症等,可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诊断,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和呼吸支持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接触有害因素、密切监测高危人群等预防。
一、急性肺损伤的定义
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是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和进而发展的急性呼吸衰竭。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腔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可伴有肺间质纤维化。
二、急性肺损伤的病因
(一)肺内因素
1.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是常见病因。例如,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可引发肺部炎症反应,导致肺组织损伤,进而诱发急性肺损伤。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病原体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老年人则可能因细菌耐药等因素面临不同的感染风险。
2.吸入有害物质:吸入毒气(如光气、二氧化硫等)、烟雾、胃内容物等。长期吸烟的人群吸入烟雾等有害物质的风险相对更高,其肺部本身可能已存在一定基础损伤,更易在吸入有害物质后诱发急性肺损伤。
(二)肺外因素
1.严重感染:如脓毒症,严重的全身感染可通过炎症介质等途径影响肺部,导致急性肺损伤。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的人群,发生严重感染后更易引发脓毒症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削弱其机体的免疫和防御功能。
2.严重创伤: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烧伤等。创伤后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相关炎症介质的释放等可影响肺部,导致急性肺损伤。不同性别在创伤后的表现可能因生理差异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可能在创伤后的炎症反应调节等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都需关注创伤对肺部的影响。
3.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休克状态下肺部的血流灌注和氧供发生变化,容易引发肺组织的损伤,导致急性肺损伤。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冠心病等,在发生休克时更易累及肺部,加重急性肺损伤的发生风险。
三、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炎症反应失衡
机体在受到致病因素刺激后,会启动炎症反应。正常情况下炎症反应可清除病原体等有害物质,但在急性肺损伤时,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大量释放,导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使得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和细胞成分渗出到肺间质和肺泡腔,引起肺水肿、肺不张等病理改变。不同年龄人群的炎症反应调节机制有所不同,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其炎症反应的强度和调控可能与成人存在差异;老年人的炎症反应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失衡的情况。
(二)氧化抗氧化失衡
致病因素可导致肺部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而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不能及时清除这些氧自由基,从而造成氧化抗氧化失衡。氧自由基可损伤肺组织细胞的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进一步加重肺组织的损伤。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等,其体内的氧化抗氧化平衡可能原本就存在一定紊乱,在受到急性肺损伤致病因素刺激时,更易发生严重的氧化抗氧化失衡。
四、急性肺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呼吸急促
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这是急性肺损伤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不同年龄的患者呼吸急促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次数明显增多,婴儿可能会出现鼻翼扇动等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的情况;成人则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成人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钟需警惕)。
(二)低氧血症
患者会出现低氧血症,表现为口唇、甲床发绀等。通过血气分析可发现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等指标异常。不同性别在低氧血症的耐受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都需要及时纠正低氧状态。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本身的肺功能基础较差,发生急性肺损伤时低氧血症可能更为严重,且纠正相对困难。
五、急性肺损伤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结合病史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呼吸急促、低氧血症等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肺内或肺外致病因素接触史、基础疾病等病史进行初步判断。例如,有明确的肺炎病史或创伤史的患者,更需考虑急性肺损伤的可能。
(二)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等异常表现。胸部X线早期可能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等非特异性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弥漫性的浸润影;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病变情况,如肺水肿、肺间质改变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可能因肺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儿童的肺部组织相对较为娇嫩,影像学表现可能与成人存在一定区别。
(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氧合指数降低是诊断急性肺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氧合指数(PaO?/FiO?)≤300mmHg(1mmHg=0.133kPa)可诊断为急性肺损伤。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氧合指数范围略有不同,儿童的正常氧合指数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六、急性肺损伤的治疗原则
(一)原发病治疗
积极治疗引起急性肺损伤的原发病,如控制感染、处理创伤等。对于感染导致的急性肺损伤,要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对于创伤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要进行有效的创伤修复等处理。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原发病的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例如儿童患者在抗感染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二)呼吸支持治疗
1.氧疗:通过鼻导管、面罩等给氧方式纠正低氧血症。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和吸氧浓度。对于轻中度低氧血症的患者可先采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对于严重低氧血症的患者可能需要高流量吸氧或机械通气支持。不同年龄患者对氧疗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在氧疗时需密切监测氧饱和度等指标,避免氧中毒等情况发生。
2.机械通气:当氧疗不能纠正低氧血症时需进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的模式和参数设置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如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避免过高的气道压和潮气量,以减少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机械通气的实施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其肺部的基础状态对通气的耐受情况。
七、急性肺损伤的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急性肺损伤的预后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恢复;但如果病情严重,可能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较差。不同年龄人群的预后有所差异,儿童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严重的急性肺损伤也可能对儿童的肺功能发育等造成长期影响;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预后相对更差。
(二)预防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等,以降低发生急性肺损伤的风险。
2.避免接触有害因素,如戒烟、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和烟雾等。对于从事可能接触有害物质工作的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
3.对于创伤、严重感染等高危人群,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早期发现急性肺损伤的迹象并及时处理。例如,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要定期进行肺部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