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脱敏治疗是怎么回事
哮喘脱敏治疗是针对变应性哮喘的对因治疗方法,包括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两种方式,有免疫调节等作用机制,临床可改善症状、影响长期预后,但有治疗周期长、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等局限性,实施流程包括评估、制定方案、监测及维持治疗与随访等环节。具体而言,其原理是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致敏变应原的接触剂量诱导免疫耐受;操作上皮下注射需确定致敏原、用不同浓度浸液逐渐注射,舌下含服是舌下含服特定浓度变应原提取物;作用机制涉及调整Th1/Th2细胞平衡、抑制IgE类别转换等;临床效果表现为减少哮喘发作频率、减轻症状严重程度、防止疾病进展等;局限性有治疗周期长、可能有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并非适用于所有哮喘患者;实施流程包括病史采集、变应原检测等评估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阶段,治疗过程监测阶段及维持治疗与随访阶段。
一、哮喘脱敏治疗的定义
哮喘脱敏治疗,又称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一种针对变应性哮喘的对因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致敏变应原的接触剂量,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使患者再次接触变应原时症状减轻,甚至不产生临床症状。例如,对于由尘螨过敏引起的哮喘患者,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逐渐增加的尘螨变应原提取物,来调节免疫系统。
(一)皮下注射脱敏治疗
1.操作过程:首先确定患者的致敏变应原,然后将变应原制成不同浓度的浸液,初始使用低浓度浸液进行皮下注射,之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注射剂量和浓度。一般需要持续数年的治疗过程。
2.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由单一变应原引起的哮喘,且患者年龄通常在550岁之间,同时需要患者能够配合治疗过程中的剂量调整等操作。对于儿童患者,需要考虑其依从性和身体对治疗的耐受情况,一般5岁以上且病情相对稳定的患儿可考虑该治疗方式,但要密切监测治疗反应。
(二)舌下含服脱敏治疗
1.操作过程:让患者舌下含服特定浓度的变应原提取物,通过舌下黏膜吸收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治疗过程中同样需要逐渐调整药物浓度和剂量。
2.适用人群:适用于对尘螨等常见变应原过敏的哮喘患者,年龄范围相对较宽,一般4岁以上患者可考虑,但同样需要评估患者的耐受情况和依从性。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含服时的安全,避免误吸等情况发生,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来调整初始剂量等。
二、哮喘脱敏治疗的作用机制
1.免疫调节作用
Th1/Th2细胞平衡调整:正常情况下,机体存在Th1和Th2两种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在变应性哮喘患者中,Th2细胞占优势,导致IgE等抗体产生增加。而脱敏治疗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如Th3细胞、Treg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细胞因子,促进Th1细胞的活化,抑制Th2细胞的功能,从而调整Th1/Th2细胞平衡,减少IgE的产生。例如,有研究发现经过脱敏治疗的患者,其外周血中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降低。
IgE类别转换抑制:脱敏治疗能够抑制B细胞的IgE类别转换,使B细胞产生更多的非变应原特异性抗体,如IgG抗体。其中,IgG4抗体可以与变应原结合,形成无活性的免疫复合物,从而阻断变应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接受脱敏治疗的哮喘患者血清中IgG4水平升高,而IgE水平降低。
三、哮喘脱敏治疗的临床效果
1.症状控制方面
哮喘发作频率减少: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经过规范的脱敏治疗后,变应性哮喘患者的哮喘发作频率明显降低。例如,一项为期3年的临床研究对接受尘螨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治疗组患者每年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了约60%。对于儿童患者,脱敏治疗也能有效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减少因哮喘发作导致的缺课等情况。
哮喘症状严重程度减轻:患者的喘息、气急、胸闷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有所改善。在肺功能方面,脱敏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等指标。研究表明,经过脱敏治疗后,患者的FEV?预计值百分比有所提高,提示气道阻塞情况得到缓解。
2.长期预后方面
防止疾病进展:对于儿童哮喘患者,早期进行脱敏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止哮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有研究追踪了儿童哮喘患者接受脱敏治疗后的情况,发现接受脱敏治疗的儿童在青春期后哮喘完全缓解的比例高于未接受脱敏治疗的儿童。同时,脱敏治疗还可以减少新的变应原致敏的发生风险,降低患者发展为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
四、哮喘脱敏治疗的局限性
1.治疗周期长:一般需要持续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患者需要有较高的依从性才能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对于一些不能坚持治疗的患者,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例如,部分儿童患者由于年龄小,难以长期配合皮下注射的操作,导致治疗中断。
2.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局部不良反应:皮下注射脱敏治疗时,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瘙痒、疼痛等局部反应。轻度的局部反应一般可以通过调整治疗剂量等方式缓解,但严重的局部反应可能需要暂停治疗。舌下含服脱敏治疗也可能出现口腔局部的不适,如口腔黏膜瘙痒、肿胀等。
全身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虽然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需要立即进行抢救。例如,皮下注射脱敏治疗时,约有0.1%0.5%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配备抢救设备和药物。
3.并非适用于所有哮喘患者:哮喘脱敏治疗主要适用于变应性哮喘患者,对于非变应性因素引起的哮喘患者,如感染性哮喘等,脱敏治疗无效。同时,对于病情严重、处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一般不首先进行脱敏治疗,需要先控制急性发作后再根据情况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脱敏治疗。
五、哮喘脱敏治疗的实施流程
1.评估阶段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哮喘发病情况、过敏史,包括对哪些变应原过敏、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明确的尘螨、花粉等过敏史,以及每次接触变应原后哮喘症状的发作情况。
变应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确定患者的致敏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常见变应原提取液滴于患者皮肤,然后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根据皮肤反应判断患者是否对该变应原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特定变应原的IgE水平来确定致敏变应原。
2.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致敏变应原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脱敏治疗方案。如果是皮下注射脱敏治疗,需要确定初始剂量、剂量递增的速度和时间间隔等;如果是舌下含服脱敏治疗,要确定初始药物浓度、含服时间和剂量调整方式等。例如,对于尘螨过敏且病情较轻的患者,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的初始剂量可能较低,剂量递增速度较慢;而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初始剂量可能稍高,但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3.治疗过程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哮喘症状、肺功能等指标。一般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如FEV?等指标的测定,以评估治疗对气道功能的影响。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如果患者在皮下注射后出现严重的局部红肿,可能需要降低下次注射的剂量;如果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并进行抗过敏抢救。
4.维持治疗与随访
当达到维持剂量后,需要进行维持治疗,一般维持治疗的时间也较长。在维持治疗期间,仍然需要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情况、进行肺功能检查等,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例如,经过几年的维持治疗后,如果患者的哮喘控制良好,可能可以考虑逐渐减少治疗剂量,但需要严格遵循医嘱,逐步调整,避免病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