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活检是怎么检查
肺结节活检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活检、胸腔镜活检等方式,各有其原理、适用情况及对不同人群影响;活检前患者需完善相关检查、做好禁食水和心理准备;活检后要进行生命体征等一般观察,处理及预防气胸、出血等并发症,且对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肺结节活检的常见方式及原理
(一)经皮肺穿刺活检
1.原理:在CT等影像技术引导下,将穿刺针经皮肤刺入肺结节部位,获取病变组织。利用CT可清晰显示肺部结构,精准定位肺结节,使穿刺针能准确到达目标位置。例如,通过高分辨率CT能观察到肺结节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为经皮肺穿刺活检提供准确引导。
2.适用情况:适用于靠近胸壁的肺结节,对于能够配合屏气、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患者较为适用。但对于一些位置特殊、与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的肺结节,经皮肺穿刺活检风险相对较高。
3.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风险较大,因为儿童胸廓等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更多并发症风险,如气胸等,所以一般不优先考虑儿童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而成年人相对来说胸廓结构稳定,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也需根据具体身体状况评估。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经皮肺穿刺活检本身的影响不大,但不同性别的患者身体基础状况可能有差异,比如女性患者可能在一些特殊生理期身体状态不同,但这并非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关键影响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患者肺部可能存在更多病理改变相关情况,在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时,需要更谨慎评估风险,因为吸烟可能导致肺部组织弹性等变化,增加穿刺相关并发症风险。而生活方式健康、不吸烟的患者相对风险可能较低。
病史因素: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经皮肺穿刺活检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可能加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需要在充分评估心肺功能后谨慎决定是否进行该检查。
(二)支气管镜活检
1.原理:通过支气管镜进入气管、支气管内,到达肺结节所在的支气管部位,利用活检钳等工具获取病变组织。支气管镜可以直接观察气道内情况,对于靠近大气道的肺结节可通过此方式获取组织。例如,对于中央型肺结节,支气管镜活检较为常用,能直接到达病变部位所在支气管,进行活检操作。
2.适用情况:主要用于中央型肺结节的诊断,对于能够配合支气管镜检查操作、气道通畅的患者适用。如果肺结节位于段支气管以下较远端部位,支气管镜活检可能难以到达。
3.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进行支气管镜活检需要考虑气道的发育情况,儿童气道较狭窄,操作难度相对较大,且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如可能出现气道痉挛等情况,所以儿童进行支气管镜活检需非常谨慎,要严格评估适应证和操作风险。成年人气道相对宽大,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也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
性别因素:性别对支气管镜活检的影响不大,主要是个体的气道状况等因素更为关键。比如女性患者如果气道结构正常,一般不因为性别而影响支气管镜活检的操作,但如果有特殊的气道解剖变异则另当别论。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患者气道可能存在较多分泌物、炎症等情况,在进行支气管镜活检时,可能需要先进行气道清理等准备工作,以提高活检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风险。而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气道相对更清洁,操作相对顺利。
病史因素: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活检时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检查过程中可能刺激气道引起心血管反应,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所以需要充分评估病史后谨慎操作。
(三)胸腔镜活检
1.原理:通过胸腔镜进入胸腔内,直接观察肺结节及胸腔内情况,然后获取病变组织。胸腔镜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肺部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一些疑难肺结节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适用情况:适用于经皮肺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活检难以明确诊断的肺结节,以及一些需要同时进行治疗的情况。但胸腔镜活检是有创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3.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进行胸腔镜活检风险极大,因为儿童身体各系统发育不完善,手术耐受性差,术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一般不轻易对儿童进行胸腔镜活检。成年人虽然相对耐受,但也需根据年龄相关的身体储备功能等进行评估。
性别因素:性别不是胸腔镜活检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是患者的全身状况、心肺功能等更为重要。比如女性患者如果全身状况良好、心肺功能正常,也可以进行胸腔镜活检,但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胸腔镜活检时,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且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类患者肺部基础状况较差。而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术后恢复相对顺利。
病史因素: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胸腔镜活检时手术风险极高,因为手术创伤可能进一步加重脏器功能损害,所以需要在纠正脏器功能障碍或充分评估后谨慎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二、肺结节活检前的准备工作
(一)患者自身准备
1.完善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需要完善胸部CT等详细的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肺结节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为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提供依据。例如,通过胸部CT三维重建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肺结节与周围血管、气道等结构的关系。
心肺功能检查:对于准备进行有创活检方式(如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活检)的患者,需要进行心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肺储备功能。如进行肺功能测试,了解患者的通气功能等;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情况。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善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活检。
2.禁食水要求: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下的活检操作(如胸腔镜活检),一般需要在检查前6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等并发症。而对于局部麻醉下的活检操作,一般禁食水要求相对宽松,但也需根据具体操作和患者情况适当注意。
(二)心理准备
患者可能会对肺结节活检存在紧张、恐惧等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活检的目的、意义、大致过程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让患者了解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检查。特别是儿童患者,更需要家长给予安抚和心理支持,营造轻松的检查氛围。
三、肺结节活检后的注意事项
(一)一般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活检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例如,每30分钟至1小时监测一次生命体征,持续24小时。如果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异常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2.胸部情况观察: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胸部相关症状。如果患者出现胸痛加剧、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要考虑是否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可以通过胸部X线或CT等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胸部情况。
(二)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1.气胸:如果活检后出现气胸,少量气胸可密切观察,让患者休息,一般可自行吸收;中量或大量气胸则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发生气胸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观察。
2.出血:活检后要观察患者有无咯血等情况。少量咯血一般可自行缓解,需要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剧烈咳嗽;如果出现大咯血,则需要立即进行相应的止血等治疗。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活检后出血风险较高,需要在活检前充分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三)对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活检后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和精神状态,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不易被察觉。要保持儿童呼吸道通畅,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护理,如适当限制活动等,促进术后恢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活检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基础护理,如定期翻身、拍背等,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活检后的应激等情况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3.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活检后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指标。如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保持血糖在平稳范围;高血压患者要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确保血压稳定,以促进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