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确诊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其中DSA是“金标准”,确诊后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1.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突发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
头部CT平扫: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对于较小的动脉瘤可能不敏感。
头部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结构,对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血管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作为CTA的补充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3.其他检查:
腰椎穿刺:可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红细胞和蛋白含量,但有诱发脑疝的风险,一般在病情稳定后进行。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功能。
对于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其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怀疑有颅内动脉瘤,通常会进一步进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确诊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和判断。如果出现疑似颅内动脉瘤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此外,对于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