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眩晕是一种特发的内耳疾病,多见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可能与内耳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
内耳眩晕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眩晕:多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患者常感周围物体围绕自身旋转,闭目时症状可减轻。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
2.耳聋:多为单侧波动性听力下降,有时可伴有耳鸣。
3.耳闷胀感:部分患者可出现耳内胀满感或压迫感。
内耳眩晕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内耳眩晕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的疾病,如耳源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等。
内耳眩晕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头部活动,低盐饮食。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前庭神经抑制剂、血管扩张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3.物理治疗:如声频共振、超短波、激光血管内照射等。
4.手术治疗:如迷路切除术、前庭神经切断术等,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内耳眩晕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内耳眩晕具有复发性,因此患者在眩晕症状缓解后,仍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噪音刺激等。同时,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