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通常好发于面部、小腿、足背等部位,且多为单侧发病。其起病很急,蔓延迅速,首发症状常为发热、头痛、寒战等,典型皮损是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
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淋巴管,机体免疫力低下可能成为促发因素。
症状方面:
一、典型表现
患者在出现首发症状后,患处会继而出现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皮肤表面紧张且有灼热感,并迅速向四周扩大。皮疹消退时会遗留轻度轻度的色素沉着及脱屑。
1.红肿性红斑
2.皮疹消退脱屑
二、特殊表现
1.水疱型丹毒或脓疱型丹毒:在皮肤红斑肿胀处形成水疱或脓疱。
(1)水疱型丹毒
(2)脓疱型丹毒
2.坏疽型丹毒:炎症蔓延至皮下组织导致患处迅速坏死、脱落,形成边界清楚的皮肤坏疽。
(1)坏疽型丹毒
3.游走型丹毒:皮损一边消退一边继续发展扩大,呈岛屿状蔓延。
(1)游走型丹毒
三、复发型丹毒
若身体某处反复出现丹毒,则为复发型丹毒。若下肢部位反复发作,可能致使皮肤淋巴管受阻,长期积累可形成象皮肿。
病因主要是丹毒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该致病菌可从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也可经血行感染,而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等均可能成为促发因素。
诊断依据典型的皮损表现和全身症状一般不难做出。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还可能出现核左移和中毒颗粒。
治疗上以药物治疗为主:
一、系统药物治疗
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磺胺类、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
二、局部治疗
可用呋喃西林溶液、硫酸镁溶液、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或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
三、物理治疗
可选用紫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等。
总之,丹毒在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其特点,了解这些对于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丹毒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