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初期症状有哪些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成人也可能感染,初期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口腔症状、手、足症状和其他症状,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退烧、止痛、缓解口腔疼痛等,同时要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避免感染,家长需要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避免患儿搔抓皮疹,注意患儿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主要包括:
1.发热:体温可能会升高到38℃左右,持续1-2天。
2.口腔症状:口腔黏膜出现红斑、疱疹,疱疹破溃后可能会形成溃疡,患儿会出现疼痛、流涎、拒食等症状。
3.手、足症状:手掌、足底出现红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臀部、肛周也可出现皮疹。
4.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咳嗽、流涕、呕吐、头痛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治疗手足口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退烧、止痛、缓解口腔疼痛等。同时,要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避免感染。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手足口病治疗药物:
1.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以缓解发热症状。
2.口腔止痛药:如利多卡因凝胶等,可以缓解口腔疼痛。
3.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可以缩短病程。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漱口。
3.避免患儿搔抓皮疹,以免感染。
4.患儿的衣物、玩具、餐具等应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5.注意患儿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孕妇、免疫力低下者等特殊人群感染手足口病后,症状可能会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同时,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儿及其污染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