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什么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的疾病,多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病因包括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生长发育速度快、疾病影响等,症状有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之分,诊断依据血清25-(OH)D3水平、骨骼X线检查等,治疗方法为补充维生素D、增加户外活动、调整饮食,预防方法包括孕妇、婴儿和儿童三个群体的注意事项。
1.病因: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是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合成的,若长期户外活动少,会导致体内维生素D不足。
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如乳类、蛋黄、深海鱼等,若食物长期单调,也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
生长发育速度快:婴儿期、青春期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求量相对较多,若补充不足,易导致佝偻病。
疾病影响:某些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
2.症状:
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等。
活动期:除上述症状外,患儿还会出现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方颅、鸡胸、漏斗胸、“O”形腿或“X”形腿等。
恢复期:经过治疗或日光照射后,患儿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如果维生素D缺乏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部分患儿会遗留骨骼畸形。
3.诊断:
血清25-(OH)D3水平:是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金标准。
骨骼X线检查:可帮助判断佝偻病的严重程度。
其他检查:如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4.治疗:
补充维生素D:口服维生素D制剂,一般剂量为每日2000-4000IU,连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即每日400IU。
增加户外活动:让患儿多晒太阳,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调整饮食:给患儿提供富含钙、磷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蛋类等。
5.预防:
孕妇:孕期应多晒太阳,适量补充维生素D。
婴儿:出生后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和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