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疼痛引起暂时性休克是什么原因
疼痛性休克是由于躯体或精神因素引起的强烈疼痛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血压下降的现象,通常是可逆的,去除疼痛原因后休克症状会迅速缓解。
疼痛性休克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刺激:躯体或精神上的强烈疼痛,可刺激神经系统,引起应激反应,导致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血管扩张:儿茶酚胺的作用使全身小血管,尤其是静脉系统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维持正常。但在剧痛时,由于应激反应引起的血管扩张,可导致血压下降。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还可导致内脏及皮肤小血管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如果疼痛剧烈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从而引起休克。
疼痛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血压下降: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脉压差低于20mmHg。
面色苍白:皮肤苍白、湿冷。
心率加快:心率增快,常超过100次/分。
呼吸急促:呼吸加深、加快。
意识改变:可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烦躁不安、焦虑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疼痛性休克的发生与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疼痛性休克。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疼痛,如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也可能引起疼痛性休克,需要高度警惕。
对于疼痛性休克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去除疼痛原因:尽快处理引起疼痛的原发病,如骨折复位、止痛药物治疗等。
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纠正休克引起的血容量不足。
纠正酸中毒:根据情况给予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以升高血压,改善组织灌注。
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疼痛性休克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溶栓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遭受严重的疼痛刺激,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儿童等高危人群。如果发生疼痛性休克,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身边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及时发现并处理他们的疼痛问题,以预防疼痛性休克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