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佝偻病有什么症状
宝宝佝偻病不同阶段的症状及相关注意事项。初期有精神神经症状如多汗、夜惊等,可能有轻度颅骨软化;激期头部、胸部、四肢及脊柱出现明显骨骼变化,影响呼吸等功能;恢复期症状和体征减轻消失,相关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后儿童,残留骨骼畸形但无临床症状。同时提醒关注高危人群,母乳喂养母亲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宝宝尽早户外活动、合理补充营养,治疗遵循医嘱,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注意安全护理。
一、初期症状
1.精神神经症状:宝宝可能会出现多汗、夜惊、好哭等表现。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刺激,宝宝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2.骨骼变化:此阶段骨骼变化不明显,但可能有轻度的颅骨软化,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的后部,有乒乓球样的感觉。多见于3-6个月婴儿。
二、激期症状
1.头部:颅骨软化继续加重,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头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正常前囟在1-1.5岁闭合,佝偻病患儿可延迟至2-3岁才闭合。出牙延迟,可晚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2.胸部:胸部骨骼出现明显改变。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样,称为肋骨串珠。胸廓畸形表现为鸡胸或漏斗胸,鸡胸是胸骨向前突出,形如鸡的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似漏斗。这些胸廓畸形会影响呼吸功能,使宝宝易患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
3.四肢及脊柱:手腕、脚踝处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足镯。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膝内翻)或“X”形腿(膝外翻)。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后凸或侧弯。
三、恢复期症状
经过治疗和日光照射后,宝宝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消失。精神神经症状改善,骨骼病变逐渐恢复。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X线表现于2-3周后即有改善,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逐渐致密并增宽,骨质密度增浓,逐步恢复正常。
四、后遗症期症状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鸡胸、漏斗胸、“O”形腿、“X”形腿等,而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检查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
温馨提示:宝宝患佝偻病与年龄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症状表现有所不同。对于早产儿、双胞胎、低体重儿等高危人群,更应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体检。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宝宝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但要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晒伤。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自行用药。对于低龄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调整饮食等。同时,要注意宝宝的安全护理,避免因骨骼畸形导致摔倒、骨折等意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