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其主要症状是发热、肢体疼痛、弛缓性瘫痪,部分患儿可留下后遗症。
一、概述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7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小儿麻痹症,主要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一般为<7~14>天,最短<3~5>天,最长可达<3~4>周。
2.前驱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增多、扁桃体肿大等症状。
3.瘫痪前期
一般于前驱期后1~6天,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4.瘫痪期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型:
脊髓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仅出现单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瘫痪。
延髓型:呼吸中枢受侵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浅弱甚至呼吸停止,可迅速因缺氧、呼吸衰竭而死亡。
脑型:常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或嗜睡、昏迷,有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
5.恢复期
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逐渐向上。
6.后遗症期
<2年>后仍残留症状者为后遗症,病情不再进展。
三、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细胞数一般在<500×10?/L>以下,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大多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病毒分离
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4.血清学检查
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常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免疫荧光技术等。
四、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口腔卫生,给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以防止畸形。<体弱>患儿不宜过早起床活动,以免促使患肢痉挛性瘫痪。
2.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药物可直接对抗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用于对症处理。
3.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肢体畸形,可行矫形手术。
六、预后
积极治疗后,多数患儿可逐渐恢复,但部分患儿可留下后遗症。
七、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密切接触者要检疫<20>天。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
3.保护易感人群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4个月>以上的婴儿即可开始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连服<3>次,每次间隔<1个月>。<4岁>以上儿童不必再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而只需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