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婴幼儿急疹
婴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期常见发疹性疾病,由HHV6、HHV7感染引起,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临床表现为35天发热期(体温骤升可伴惊厥,一般情况良好,有轻微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及热退疹出的出疹期(红色斑丘疹,12天出齐消退)。诊断依据为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毒学检查)。治疗需对症支持(发热、惊厥、腹泻等处理)及一般护理(休息、皮肤护理)。预后良好,特殊患儿需防并发症。预防要隔离防护、增强免疫力。
一、定义
婴幼儿急疹是一种婴幼儿期常见的发疹性疾病,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引起,其次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
二、临床表现
1.发热期
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天,体温可突然高达3940℃以上,体温波动较大,部分患儿可能伴有惊厥,尤其在体温骤升时,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这与该年龄段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
其他表现:发热期间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可能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也可能有轻度腹泻。
2.出疹期
皮疹特点:体温消退后开始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25毫米,首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12天内出齐,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三、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发热35天,热退疹出的表现,结合患儿年龄多在2岁以下,可初步考虑婴幼儿急疹。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热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出疹期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多恢复正常。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PCR等方法检测患儿唾液、血液或脑脊液中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DNA,但一般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查多用于科研或不典型病例的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
发热处理:对于发热的婴幼儿,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多饮水等物理降温方法。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出现不适时,可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退热措施,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的退热处理。由于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应避免使用不适合该年龄段的退热药物。
其他症状处理:若患儿有惊厥发生,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应处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于有腹泻等症状的患儿,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一般护理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皮疹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注意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五、预后情况
婴幼儿急疹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经过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可顺利康复,皮疹消退后不会遗留后遗症。但对于少数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患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并发症。
六、预防措施
1.隔离防护:在婴幼儿急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与患病儿童的接触,因为该疾病具有一定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2.增强免疫力:对于婴幼儿,应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