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初期主要表现是什么
佝偻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常出现多汗、夜惊、烦躁等,还可能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骨骼改变、肌肉松弛等,高危因素包括胎儿期储存不足、日照不足、生长速度快、疾病等。血清25-(OH)D3水平、骨骼X线检查等可协助诊断,治疗主要是补充维生素D,同时增加户外活动、补充钙剂,重症佝偻病可能需治疗并发症,预防方面孕妇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婴儿需及时补充维生素D。
佝偻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下是关于佝偻病初期的一些重要信息:
1.神经精神症状:
多汗:头部多汗,与室温、季节无关,常因头部多汗而摇头擦枕,导致枕后脱发,出现“枕秃”。
夜惊:常于夜间突然惊醒,啼哭不止,表情惊恐。
烦躁:患儿常烦躁不安,爱哭闹,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有时出现抽搐。
2.其他表现:
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睡眠不安、易激惹、好摇头、擦枕、咬被角等。
骨骼改变:骨骼改变一般在生后3个月左右出现,6个月后更加明显。颅骨软化是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多见于3~6个月婴儿,以顶骨或枕骨最为明显,手指按压颅骨时有乒乓球样感觉。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婴儿,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出牙延迟,前囟门闭合延迟也是佝偻病的常见表现。
肌肉松弛:腹肌、脊柱旁肌无力,患儿可出现蛙腹;膈肌无力,致通气功能下降,可出现呼吸急促、浅表。
其他:重症佝偻病患儿可出现鸡胸、漏斗胸、“X”形腿、“O”形腿等骨骼畸形。
3.高危因素:
胎儿期储存不足:母亲孕期维生素D缺乏、早产、双胎等,可导致胎儿储存不足,出生后易发生佝偻病。
日照不足:宝宝出生后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或长期户外活动少,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D不足。
生长速度快: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胞胎等,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求相对较多。
疾病因素: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可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代谢。
4.诊断:
血清25-(OH)D3水平:是诊断佝偻病的常用指标,其水平降低提示维生素D缺乏。
骨骼X线检查:可发现佝偻病的早期骨骼改变,但X线检查不能作为诊断佝偻病的依据。
其他检查:如碱性磷酸酶、钙、磷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5.治疗:
补充维生素D:一般口服维生素D制剂,剂量为每日400~800IU,治疗2~4周后改为预防量,即每日400IU。
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补充钙剂: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适当补充钙剂。
治疗并发症:如出现骨骼畸形,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
6.预防:
孕妇:孕期应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多吃富含钙、磷的食物。
婴儿:出生后2周起,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800IU,直至2岁。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足够的奶量和富含钙、磷的食物。
多晒太阳:婴儿应尽量多暴露皮肤,多晒太阳。
总之,佝偻病初期的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的情况,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注意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