瘊子和疣的区别
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引起的良性赘生物统称,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丝状疣等类型,不同类型由不同亚型HPV感染所致,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及特殊情况,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一、定义与病因
瘊子:瘊子是民间对疣的一种俗称,医学上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表面良性赘生物。其中寻常疣多由HPV2型感染所致,好发于手背、手指及足缘等处;丝状疣多由HPV7型等感染引起,常发生于颈、眼睑等处。
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的统称,根据发病部位和临床特点不同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丝状疣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疣由不同亚型的HPV感染引起,例如扁平疣主要由HPV3型、10型等感染引起,好发于青少年的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
二、临床表现
寻常疣:
多表现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呈灰褐色、棕色或正常肤色,可单发或多发。好发于手部,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
特殊情况: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HPV引发寻常疣,由于儿童皮肤相对娇嫩,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接触到HPV污染源后更易发病;而生活中经常从事手部劳作等接触外界环境较多的人群,患寻常疣的风险也会增加。
扁平疣:
主要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正常肤色或淡褐色,多骤然出现,数目较多且密集。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部位。
特殊情况:青少年群体是扁平疣的高发人群,这与青少年时期皮肤屏障功能相对不完善以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女性在生理周期等因素影响下,免疫力可能会有波动,也可能增加扁平疣的发病几率。
跖疣:
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由于受压,表面粗糙,呈灰褐色或灰黄色,界限清楚,周围绕以稍高的角质环,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行走时可有压痛。
特殊情况:长时间行走、站立等使足底皮肤长期受到摩擦、挤压的人群,如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的成年人,患跖疣的风险较高;儿童如果足部皮肤有微小破损,接触到HPV后也可能患跖疣。
丝状疣:
表现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正常肤色或棕灰色,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颈、眼睑、额部等处。
特殊情况: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皮肤老化、免疫力下降等情况,患丝状疣的几率可能相对较高;而对于儿童来说,丝状疣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也可能发病。
三、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是疣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与疣患者握手等接触行为,有可能使健康人接触到患者皮肤表面的HPV,从而感染发病。儿童之间在共同玩耍、接触等情况下,容易发生直接接触传播而患疣;成年人之间如果有密切的皮肤接触,也存在感染风险。
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如共用毛巾、拖鞋、浴巾等。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接触到被HPV污染的物品后,健康人可能会被感染。儿童在公共泳池等场所活动时,如果泳池的卫生条件不佳,就有通过间接接触感染疣的可能;成年人如果不注意个人物品的卫生,与他人共用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也容易患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