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疹
婴幼儿急疹是一种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潜伏期为7~17天,平均10天。其特点是在发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病情减轻,如无并发症可很快痊愈。
一、概述
婴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其特点是在发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病情减轻,如无并发症可很快痊愈。
二、临床表现
婴幼儿急疹的潜伏期为7~17天,平均10天。起病急,体温突然升高,常在39℃~40℃之间,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稍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皮疹通常先发生于面颈部及躯干,然后迅速蔓延至四肢近端,手掌和足底较少累及。皮疹持续1~2天后可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没有脱屑和色素沉着。部分患儿可有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三、诊断
根据婴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一般不难诊断。但在出疹前,需要与其他发热性疾病进行鉴别,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等。此外,还需要排除一些其他疾病,如药物疹、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让患儿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
如果患儿高热,可以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烧药。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以免引起感染。
2.抗病毒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五、预防
1.加强护理: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带患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3.增强免疫力: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4.避免感染: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如有接触,应及时洗手。
六、特殊人群的治疗建议
1.小于3个月的婴儿:
不建议使用退烧药,因为可能会引起体温过低或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冷敷等。
如果患儿出现高热惊厥,应及时就医。
2.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
在发热初期,应及时给予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和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有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
应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患儿的家庭成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携带病毒。
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患儿的免疫状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七、注意事项
1.避免滥用药物: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不要给患儿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以免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2.注意观察病情:在患儿发热期间,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保持皮肤清洁:在患儿出疹期间,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4.饮食清淡:在患儿发热期间,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八、结语
婴幼儿急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家长在患儿发热期间要注意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多喂水,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果患儿出现高热惊厥、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