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容易鼻出血
鼻出血原因分为局部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鼻部损伤(如挖鼻、外力撞击、手术损伤等)、鼻部炎症(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引发的鼻黏膜病变)、鼻部肿瘤(良性和恶性肿瘤导致血管受压或破坏);全身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压力改变或血管壁异常)、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影响凝血功能)、内分泌失调(如女性经期、孕期激素变化致鼻黏膜充血)、其他(如长期服抗凝药物、肝肾疾病影响凝血功能,高温干燥环境使鼻黏膜脆弱)。易出血人群(尤其儿童和老人)需保持鼻腔湿润、改掉不良习惯等,若鼻出血频发或量大应及时就医治疗。
一、局部因素
1.鼻部损伤:挖鼻、用力擤鼻、剧烈喷嚏是常见的损伤方式。儿童由于好奇心重、自我控制能力弱,更易频繁挖鼻导致鼻黏膜受损出血;经常进行拳击等对抗性运动的人,鼻部易受外力撞击引起出血。鼻部手术术后护理不当或手术损伤鼻血管,也可能引发鼻出血。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若出现鼻腔内感染等情况,就可能引起术区出血。
2.鼻部炎症: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在过敏原刺激下会出现炎症反应,变得脆弱易出血,患者频繁揉鼻也会加重鼻黏膜损伤;鼻窦炎患者鼻窦内的脓性分泌物长期刺激鼻黏膜,引起黏膜溃烂出血。小孩患鼻窦炎时,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炎症不易控制,鼻出血情况可能更常见。
3.鼻部肿瘤:良性肿瘤如鼻息肉,它会占据鼻腔空间,压迫周围组织和血管,使鼻黏膜血液循环受影响导致出血;恶性肿瘤如鼻咽癌,肿瘤侵袭破坏周围的血管引起出血,早期可能表现为涕中带血。中老年人是鼻部肿瘤的高发人群,出现鼻出血需警惕肿瘤可能。
二、全身因素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可导致鼻腔内血管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患高血压时鼻出血的风险更高,若血压控制不佳,鼻出血较难止住。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变硬、变脆,影响鼻部血管,增加鼻出血几率。
2.血液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异常,轻微的鼻黏膜损伤就可能导致出血且不易止住;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生成,鼻出血是常见症状之一。儿童患血液疾病时,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对出血的耐受能力更弱,更需重视。
3.内分泌失调:女性在月经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少数女性会出现“倒经”现象即鼻出血;孕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激素水平改变等因素,鼻黏膜充血也易发生鼻出血。青春期女性内分泌不稳定,可能偶尔出现鼻出血。
4.其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影响凝血过程,增加鼻出血的可能性;肝肾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受损,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而引起鼻出血。此外,高温、干燥的环境会使鼻黏膜水分蒸发过快,变得干燥、脆弱,易出血。经常处于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由于空气干燥,易出现鼻出血;在沙漠等干旱地区生活的人鼻出血几率也较高。
对于容易鼻出血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平时要注意保持鼻腔湿润,避免挖鼻、用力擤鼻等不良习惯。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药,控制好血压。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要注意休息、观察身体变化。如果鼻出血频繁发生或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