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如何分类
脑膜瘤可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形态特点、生长方式、复发风险等因素分为内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型、血管瘤型、分泌型、微囊型、透明细胞型、脊索样型、非典型和恶性脑膜瘤等11类。
1.内皮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40%~50%,来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排列成束状或旋涡状,间质富含血管。内皮型脑膜瘤多发生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等部位,少数可发生于颅底、小脑桥脑角等部位。
2.纤维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25%~35%,来源于蛛网膜纤维母细胞。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成编织状,间质富含胶原纤维。纤维型脑膜瘤多发生于大脑半球凸面、镰旁、矢状窦旁等部位,少数可发生于小脑半球、脑桥小脑角等部位。
3.过渡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5%~10%,同时具有内皮型和纤维型脑膜瘤的特点。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排列成束状或旋涡状,间质富含血管和胶原纤维。过渡型脑膜瘤多发生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等部位,少数可发生于颅底、小脑桥脑角等部位。
4.砂粒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5%,来源于蛛网膜颗粒。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排列成单层或多层,间质富含砂粒体。砂粒型脑膜瘤多发生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等部位,少数可发生于小脑半球、脑桥小脑角等部位。
5.血管瘤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3%,来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排列成腺样或乳头状,间质富含血管。血管瘤型脑膜瘤多发生于颅底、小脑桥脑角等部位。
6.分泌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3%,来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肿瘤细胞能分泌脑脊液中的蛋白成分,如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分泌型脑膜瘤多发生于鞍区、桥小脑角等部位。
7.微囊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3%,来源于蛛网膜颗粒。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排列成单层或多层,间质富含小囊腔。微囊型脑膜瘤多发生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等部位,少数可发生于小脑半球、脑桥小脑角等部位。
8.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3%,来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排列成单层或多层,间质富含嗜酸性颗粒。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多发生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等部位,少数可发生于小脑半球、脑桥小脑角等部位。
9.脊索样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3%,来源于蛛网膜间质细胞。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排列成条索状或腺样,间质富含黏液样基质。脊索样型脑膜瘤多发生于颅底、小脑桥脑角等部位。
10.非典型脑膜瘤:占脑膜瘤的3%~8%,具有以下特点:细胞密度高;核分裂象多;ki-67增殖指数高;肿瘤坏死;侵袭性生长。非典型脑膜瘤多发生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等部位,少数可发生于小脑半球、脑桥小脑角等部位。
11.恶性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2%,具有以下特点:细胞密度高;核分裂象多;ki-67增殖指数高;肿瘤坏死;广泛侵袭性生长;术后易复发和转移。恶性脑膜瘤多发生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等部位,少数可发生于小脑半球、脑桥小脑角等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脑膜瘤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有些类型的脑膜瘤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特点,有些类型的脑膜瘤可能非常罕见。因此,脑膜瘤的分类需要结合肿瘤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遗传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