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三大类原因
晕厥根据病因主要分为神经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三大类。神经反射性晕厥是最常见类型,由自主神经系统反射激活致血管扩张和(或)心动过缓引发,包括血管迷走性、情境性、颈动脉窦综合征等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因体位快速改变血压骤降脑供血不足导致,与药物、疾病等相关;心源性晕厥由心脏疾病致心输出量突减引发,含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等类型。此外,还对老年人、儿童、孕妇这些特殊人群给出避免晕厥及发生后处理的温馨提示。
1.神经反射性晕厥:这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由自主神经系统反射激活导致血管扩张和(或)心动过缓,引起血压下降,进而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常见类型包括:
1.1血管迷走性晕厥:多在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情况下诱发。比如年轻女性在闷热拥挤环境中久站,易因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异常,使外周血管突然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晕厥。
1.2情境性晕厥:特定情境触发,如咳嗽、排尿、吞咽、大笑等。以咳嗽性晕厥为例,剧烈咳嗽时胸内压急剧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心脏输出量减少,引发晕厥,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1.3颈动脉窦综合征:衣领过紧、突然转头等刺激颈动脉窦,可触发此综合征。颈动脉窦受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晕厥,老年人相对多发。
2.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因从卧位、坐位快速转为站立位时,血压迅速下降,脑供血不足致晕厥。主要原因如下:
2.1药物相关:服用某些降压药、利尿剂、抗抑郁药等,可能影响血管张力或体液平衡,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如老年人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改变体位时易发生晕厥。
2.2疾病相关:糖尿病神经病变、帕金森病等疾病,损害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血管调节功能,引发直立性低血压。长期卧床患者因下肢肌肉泵功能减退,突然站立时也易出现此类晕厥。
3.心源性晕厥:由心脏疾病导致心输出量突然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而晕厥,病情通常较严重。常见类型如下:
3.1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脏来不及充分舒张充盈,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跳动过慢,同样使心输出量不足,引发晕厥。
3.2器质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受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晕厥。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发生晕厥风险更高。需定期体检,评估药物副作用,调整用药方案。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站立或转头,穿宽松舒适衣领的衣物。因老年人跌倒后易发生骨折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晕厥要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神经反射系统发育不完善,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对常见。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站立、过度疲劳、情绪过度激动。若孩子反复出现晕厥,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避免给儿童使用可能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如非必要不自行使用降压药等。
3.孕妇:孕期血容量、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增加晕厥风险。孕妇要保证充足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起身时动作宜慢。若发生晕厥,要考虑是否存在贫血、低血糖、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等情况,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