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咽喉炎怎么办
反流性咽喉炎是胃内容物反流刺激损伤咽喉黏膜所致疾病,诊断需结合声音嘶哑等症状及喉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等手段,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胃食管反流病史人群患病风险高;治疗上,先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调整(减少辛辣等食物、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不进食)、体位调整(抬高床头、避免增加腹压动作、肥胖者减重)、戒烟限酒;药物治疗有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药物治疗不佳且符合指征者可考虑胃底折叠术等手术治疗,术前需全面评估;治疗中患者要监测症状变化、定期复诊,特殊人群需家人协助做好监测与随访。
一、明确诊断
反流性咽喉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损伤咽喉黏膜并引起相应症状的疾病。诊断时需结合症状与检查,症状常见声音嘶哑、咽喉部异物感、频繁清嗓、慢性咳嗽、咽痛等;检查手段有喉镜检查,可观察咽喉部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记录食管内酸碱度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胃酸反流;食管压力测定可了解食管动力情况。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症状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喜食辛辣食物的人群,以及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二、调整生活方式
1.饮食调整:减少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柑橘类水果等,这些食物可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避免过饱,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内不进食,防止夜间平卧时胃酸反流。特殊人群中,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饮食应更注重营养均衡和易消化;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更要遵循少食多餐原则。
2.体位调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胃酸反流。生活中避免长时间弯腰、穿紧身衣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以防加重反流。肥胖人群腹压较高,更易发生反流,应积极减重。
3.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导致胃酸反流,戒烟限酒有助于缓解症状。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应逐渐减少直至戒除。
三、药物治疗
1.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咽喉部的刺激。使用时需注意,儿童和老年人用药应谨慎,严格遵循医嘱。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前需咨询医生,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2.促胃肠动力药: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内容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降低反流发生的几率。这类药物可能有一些不良反应,如腹痛、腹泻等,特殊人群用药时要密切观察。
3.黏膜保护剂:能在咽喉部和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损伤。
四、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且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有胃底折叠术,通过重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来防止反流。手术有一定风险,儿童手术需考虑其身体发育情况;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有心脏病、肺部疾病等病史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手术利弊。
五、日常监测与随访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症状变化,记录症状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相关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儿童症状变化可能不典型,家长要密切观察;老年人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可能下降,家属应协助做好监测和随访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