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可经咽鼓管、外耳道鼓膜、血行感染等途径引发,主要症状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鸣、流脓,检查可见鼓膜穿孔,治疗以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为主,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用力擤鼻涕等。
一、病因
1.咽鼓管途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咽鼓管黏膜充血、肿胀,导致咽鼓管堵塞,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引起中耳黏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形成中耳积液。如果负压不能得到及时缓解,中耳黏膜会发生淤血、水肿、增厚等炎症改变,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脓液经咽鼓管向鼻咽部排出,脓液中的细菌及毒素经咽鼓管咽口逆行进入中耳,引起中耳黏膜感染,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
2.外耳道鼓膜途径
鼓膜外伤后,外耳道与中耳直接相通,外界细菌可经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引起中耳感染。
如果外耳道内有脓液存留,鼓膜外伤后,外耳道内的脓液可经鼓膜穿孔处进入中耳,引起中耳感染。
3.血行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可经血液循环播散至中耳,引起中耳感染。
二、症状
1.耳痛
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之一。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吞咽、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剧。
2.听力下降
耳痛缓解后,听力可逐渐恢复,但如果鼓膜穿孔,听力损失会更加明显。
3.耳鸣
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或嗡嗡声。
4.流脓
鼓膜穿孔后,耳道内可有脓液流出,脓液可为黏脓性或纯脓性。
三、检查
1.耳镜检查
可以观察鼓膜的颜色、形态,了解鼓膜是否有穿孔及穿孔的位置、大小。
2.听力检查
可以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
3.血常规检查
可以了解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判断是否有感染。
四、治疗
1.全身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如果鼓膜穿孔,脓液较多,可使用双氧水清洗耳道,然后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
疼痛剧烈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疼痛。
2.局部治疗
鼓膜穿孔前,可用2%石炭酸甘油滴耳,以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可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可的松滴耳液等滴耳,以促进鼓膜愈合。
五、预防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避免细菌经咽鼓管途径感染中耳。
2.避免用力擤鼻涕,避免游泳时呛水,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
3.鼓膜穿孔后,要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六、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较高,由于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平直,细菌易经咽鼓管感染中耳。
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导致听力下降,影响语言发育,因此应积极治疗。
治疗时应注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咽鼓管功能减退,细菌易经咽鼓管途径感染中耳。
老年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并发面瘫、脑膜炎等并发症,因此应积极治疗。
治疗时应注意全身情况,如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应积极控制血糖。
总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导致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同时,应注意预防,避免细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