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出血的原因病因
儿童鼻出血原因分为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原因有鼻黏膜干燥(如秋冬干燥或频繁挖鼻所致)、鼻部外伤(包括碰撞及不当擤鼻)、鼻腔炎症(如鼻炎、鼻窦炎等)、鼻腔异物(儿童塞入小物件引发感染);全身原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流感、肺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营养缺乏(如维生素C、K及钙摄入不足)。对于低龄儿童,家长要注意环境温湿度、纠正不良习惯、积极治疗鼻腔炎症;有基础疾病的儿童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密切关注鼻出血情况,同时培养孩子均衡饮食习惯以降低鼻出血风险。
一、局部原因
1.鼻黏膜干燥:儿童鼻腔黏膜相对较薄,血管丰富。在干燥的环境中,如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或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内,鼻黏膜容易因水分流失而变得干燥脆弱,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此外,频繁挖鼻孔等不良习惯也会损伤鼻黏膜,破坏其完整性,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2.鼻部外伤:儿童活泼好动,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发生鼻部碰撞、摔倒等外伤情况。比如在玩耍时不小心撞到桌子角、与其他小朋友打闹时被碰到鼻子等,都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另外,不当的擤鼻方式,如用力过猛,也可能损伤鼻黏膜,引发鼻出血。
3.鼻腔炎症:鼻炎、鼻窦炎等鼻腔炎症性疾病会引起鼻黏膜充血、肿胀,炎症刺激会使鼻黏膜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出血。例如过敏性鼻炎,患儿因接触过敏原,鼻黏膜发生过敏反应,出现瘙痒、打喷嚏等症状,频繁打喷嚏会增加鼻腔内压力,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
4.鼻腔异物:儿童好奇心强,有时会将一些小物件,如豆类、珠子、纸团等塞入鼻腔。这些异物在鼻腔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引起鼻黏膜感染、糜烂,进而导致鼻出血。
二、全身原因
1.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机制出现障碍,轻微的鼻黏膜损伤就可能引起不易止住的鼻出血。白血病也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增加鼻出血的发生几率。
2.急性发热性疾病:儿童在患上流感、肺炎等急性发热性疾病时,体温升高会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同时身体水分丢失较多,鼻黏膜变得干燥,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尤其是在体温骤降时,血管收缩也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
3.心血管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也可能与鼻出血有关。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致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可能引起鼻腔局部血管压力改变,增加鼻出血的风险。而高血压患儿血压升高时,血管内压力增大,鼻黏膜血管相对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不过儿童高血压相对较少见,多为继发性高血压。
4.营养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钙等营养素对维持血管壁的弹性和凝血功能有重要作用。如果儿童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可能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和凝血机制,增加鼻出血的可能性。
三、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应注意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孩子处于过于干燥的环境中。同时,要及时纠正孩子挖鼻孔等不良习惯,防止鼻部外伤。如果孩子患有鼻腔炎症,应积极治疗,遵医嘱用药。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鼻出血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孩子均衡饮食的习惯,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以维持身体健康,降低鼻出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