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和口腔溃疡的区别
鹅口疮与口腔溃疡在病因、临床表现、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诊断、治疗与预防方面均有不同。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婴幼儿多见,口腔现白色斑膜,治疗用抗真菌药,预防需注意口腔清洁等;口腔溃疡病因复杂,各年龄段可发,口腔有溃疡伴疼痛,治疗局部消炎等,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等。
一、病因方面
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婴幼儿口腔卫生不佳、身体抵抗力低时易发病,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儿,或母亲有霉菌性阴道炎,婴儿经产道分娩时可被感染;另外,营养不良、腹泻等情况也会增加患鹅口疮的风险。
口腔溃疡: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局部创伤是常见原因,如咬伤、刷牙时不慎划伤等;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发病,例如感冒、过度疲劳等情况下,身体抵抗力降低,就可能引发口腔溃疡;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族缺乏,如维生素B?、B??等缺乏时,也易导致口腔溃疡;此外,一些系统性疾病,如白塞病等也会表现为反复的口腔溃疡。
二、临床表现方面
鹅口疮: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略高于黏膜表面,形似奶块,但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能会有溢血。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一般不伴有明显疼痛,婴儿可能会出现拒食的情况,因为吃奶时会有不适感。
口腔溃疡:口腔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色晕带,中央凹陷,疼痛明显。溃疡可出现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包括唇、颊、舌、软腭等。疼痛会影响进食、说话等日常活动,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三、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方面
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这与婴幼儿口腔局部环境适合白色念珠菌生长、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有关。而对于成年人,如果存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力严重低下的情况,也可能患鹅口疮。
口腔溃疡: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但青少年及中青年相对更常见。女性在月经前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口腔溃疡的发生率可能会增高。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睡眠不足的人群,口腔溃疡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另外,有偏食习惯、蔬菜水果摄入过少导致维生素缺乏的人群,也容易反复出现口腔溃疡。
四、诊断方面
鹅口疮:通过口腔局部的典型临床表现即可初步诊断,如看到口腔黏膜白色斑膜等表现。必要时可刮取斑膜做涂片检查,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
口腔溃疡: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通过查看口腔内溃疡的特征,如形状、大小、部位、有无假膜等进行诊断。一般通过询问病史,了解有无局部创伤、近期身体状况等协助诊断,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口腔溃疡。
五、治疗与预防方面
鹅口疮: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等局部涂抹。预防上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乳头的清洁;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瓶、奶嘴要严格消毒;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儿,要注意监测口腔情况,必要时适当补充益生菌等调节肠道菌群,以降低真菌感染的风险。
口腔溃疡:治疗以局部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为主,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喷剂等。预防上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对于反复发生口腔溃疡的人群,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系统性疾病并进行相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