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和毛囊炎的区别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雄激素水平等因素相关,好发于特定部位,表现多样,主要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依严重程度采取不同措施且需生活方式调整;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头面部等部位,表现有特点,靠临床表现诊断,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真菌性用抗真菌药,儿童患者用药需注意安全且要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等生活方式调整。
一、定义与病因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异常、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相关。青春期人群由于雄激素分泌旺盛,皮脂腺功能活跃,是痤疮的高发人群,当然,其他年龄段人群也可能患病,比如一些成年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激素水平波动时也易出现痤疮。
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常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如马拉色菌等)感染引起。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病,皮肤卫生状况差、搔抓皮肤、机体免疫力低下等是常见诱发因素,比如长期卧床的患者皮肤易受压迫且清洁不佳,容易发生毛囊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也较易出现毛囊炎。
二、临床表现
痤疮: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皮损表现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一般无明显疼痛或仅有轻度瘙痒,病情轻重不一,轻度痤疮以粉刺为主,中度痤疮有较多炎性丘疹、脓疱等,重度痤疮则出现结节、囊肿甚至瘢痕形成。青春期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略有不同,男性痤疮可能相对更严重,女性痤疮有时与月经周期等激素变化关联更密切。
毛囊炎: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皮疹常成批出现,有的有疼痛,有的瘙痒程度不一,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疼痛相对明显,真菌性毛囊炎瘙痒可能更突出。不同部位的毛囊炎表现略有差异,比如头皮毛囊炎如果炎症严重可能影响毛发生长,导致脱发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痤疮: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般通过医生观察皮损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能会结合皮肤镜等辅助检查。需要与一些相似疾病鉴别,比如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等,但痤疮有其典型的粉刺、丘疹等多形性皮损特点可资鉴别。
毛囊炎:同样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一般脓疱较明显,真菌性毛囊炎可能在皮损形态上有一定特征,比如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皮疹多为半球形的炎性毛囊性丘疹等。有时为明确病原体,会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细菌涂片及培养等检查,以区分是细菌还是真菌感染导致的毛囊炎。
四、治疗原则
痤疮: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轻度痤疮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如维A酸类药物(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氧化苯甲酰(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中度痤疮可能需要联合口服抗生素等药物;重度痤疮则可能需要系统使用异维A酸等药物,但异维A酸有一定副作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年龄因素,比如青少年患者使用药物时需更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同时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如清淡饮食、规律作息等。
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外用或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同样要考虑患者情况,比如儿童患者发生毛囊炎时,选择药物需更注重安全性,尽量选择刺激性小且有效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等生活方式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