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尤其是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传染性强。婴儿手足口病症状表现为一般症状(突然起病,发热伴口腔黏膜灰白色疱疹、手、足、臀部斑丘疹转疱疹)和特殊症状(少数病情进展快,出现脑膜炎等严重情况)。应对措施包括居家护理(隔离休息、皮肤与口腔护理、调整饮食)、病情观察(密切关注生命体征,体温超38.5℃物理降温,异常及时就医)和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对症治疗,严重并发症送医特殊治疗)。针对婴儿还需注意其免疫系统不完善,病情进展快,要加强物品消毒、少去人员密集场所,且用药需谨慎,遵循医嘱。
一、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该疾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方式传播。
二、婴儿手足口病症状表现
1.一般症状:婴儿常突然起病,初期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部分婴儿体温可能更高。发热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手、足、臀部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疱壁较厚,不易破溃。
2.特殊症状:少数婴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呼吸增快、心率增快、出冷汗、血压异常等。
三、婴儿手足口病应对措施
1.居家护理
隔离休息:一旦确诊,应立即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一般隔离2周,防止疾病传播。保证婴儿有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
皮肤护理: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对于手足臀部的疱疹,避免搔抓,以防破溃感染。若疱疹破溃,可局部涂抹碘伏等进行消毒处理。
口腔护理:注意口腔清洁,进食困难及口腔疼痛明显的婴儿,可适当补液,以防止脱水。可以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给婴儿漱口,以减轻口腔不适。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牛奶、米粥、果汁等。避免食用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如果婴儿因口腔疱疹疼痛而拒食、流涎,要耐心喂养,保证营养摄入。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婴儿的体温、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若体温超过38.5℃,可采取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婴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持续发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呼吸增快等,应及时就医。
3.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婴儿发热伴明显不适,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进行退热治疗;若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医院治疗:对于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的婴儿,需及时送往医院,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治疗,可能会采取吸氧、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
四、特殊人群(婴儿)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相较于较大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家长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生活方式:婴儿日常使用的奶瓶、奶嘴、玩具等物品,应定期清洗消毒,可采用煮沸或消毒剂浸泡的方式,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尽量避免带婴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降低感染几率。
3.用药禁忌:婴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用药需格外谨慎。家长切勿自行给婴儿使用药物,特别是一些成分不明的中成药或草药。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以免对婴儿身体造成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