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套叠症状
婴儿肠套叠主要有腹痛、血便、腹部肿块及全身症状等表现。腹痛呈阵发性发作,因肠管梗阻致肠壁平滑肌收缩引发,婴儿表现为突然剧烈哭闹且难以安抚,发作间歇期或稍安静,还常伴恶心、呕吐;血便多为发病后612小时出现的果酱样,由肠黏膜缺血坏死与黏液混合形成,也可能仅大便隐血阳性;右上腹季肋下常可触及腊肠样、光滑可活动的肿块,触诊需轻柔;早期婴儿一般情况尚可,后期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发热,严重时会休克。家长若发现婴儿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一、腹痛
1.阵发性发作:婴儿肠套叠引发的腹痛常呈阵发性发作,这是因为肠套叠导致肠管部分梗阻,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试图克服梗阻恢复肠内容物的正常通过,从而引发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然后缓解,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发作。
2.哭闹表现:婴儿因无法用言语表达疼痛,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哭闹时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异常烦躁,且难以安抚。在疼痛间歇期,婴儿可能会稍显安静,但很快又会因下一次疼痛发作而哭闹。例如,有些婴儿可能会在睡眠中突然惊醒哭闹,发作过后又可能继续入睡。
3.伴随症状:腹痛发作时,部分婴儿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肠套叠刺激肠道引起胃肠道的逆蠕动,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开始时呕吐物多为胃内的奶汁或食物残渣,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胆汁样物,甚至在套叠部位持续缺血、坏死时,呕吐物可能含血性液体。
二、血便
1.果酱样血便:这是婴儿肠套叠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一般在发病后612小时出现。由于肠套叠使套入的肠管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膜缺血、坏死、脱落,与肠腔内的黏液混合,形成果酱样血便。这种血便颜色暗红,质地黏稠,类似果酱。例如,在给婴儿更换尿布时,可能会发现粪便呈现这种特殊的性状。
2.发生机制:肠套叠后,套入部肠管的肠系膜被嵌入肠壁间,导致肠系膜血管受压,引起肠壁血液循环障碍。随着病情发展,肠黏膜出现糜烂、溃疡,进而出血,血液与肠内黏液混合后排出,就形成了果酱样血便。并非所有婴儿都会出现典型的果酱样血便,部分婴儿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明确。
三、腹部肿块
1.肿块位置与特点:多数情况下,在婴儿的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一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韧性的肿块。肿块的大小与肠套叠的程度和套入肠管的长度有关。例如,当肠套叠程度较轻、套入肠管较短时,肿块可能相对较小;而套叠严重、套入肠管较长时,肿块可能会更大且更明显。
2.触诊注意事项:在给婴儿进行腹部触诊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因用力不当加重婴儿的痛苦。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的反应,如哭闹加剧、挣扎等,这可能提示触碰到了病变部位。部分婴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可能需要在其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进行触诊,以提高触诊的准确性。
四、全身症状
1.早期:在肠套叠早期,婴儿一般情况尚可,体温大多正常,仅有阵发性腹痛、哭闹等表现。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尤其是当肠套叠持续时间较长,肠管出现缺血、坏死等情况时,婴儿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
2.后期: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发热等。发热可能是由于肠管坏死、毒素吸收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婴儿可能会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严重威胁婴儿的生命健康。
温馨提示:由于婴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格外细心观察婴儿的表现。若发现婴儿出现上述疑似肠套叠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对于有肠道疾病家族史或既往有类似发作史的婴儿家庭,更要提高警惕。在就医过程中,家长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婴儿的症状表现、发作时间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