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咽峡炎
小儿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由肠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主要发生在1-7岁儿童,春、夏换季或秋季高发。其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治疗方法主要是隔离、口腔护理和药物治疗,预防方法包括勤洗手、保持通风、避免接触患儿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需特别注意。
一、概述
小儿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发生在1-7岁的儿童,春、夏换季或秋季时这类疾病尤为高发。由于咽峡部区域狭小、血管丰富,因此该疾病起病急,体温急剧升高,咽痛明显,孩子常常因咽痛而哭闹、拒食,检查时可发现咽峡部黏膜上有多个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二、病因
引发小儿咽峡炎的原因主要包括柯萨奇A组病毒、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感染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当孩子感染上述病毒或细菌后,病毒或细菌会在口腔内繁殖并感染咽峡部,引发炎症。此外,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因此当健康儿童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后,也可能会感染肠道病毒或细菌,从而患上小儿咽峡炎。
三、症状
1.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C,发热可持续2-4天。
2.咽痛:孩子常常因咽痛而哭闹、拒食,检查时可发现咽峡部黏膜上有多个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3.口腔疱疹:除了咽痛外,孩子的口腔黏膜还可能出现多个灰白色的疱疹,直径约2-10mm,疱壁薄,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4.头痛: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5.咳嗽: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隔离: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
饮食: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咽痛明显时可使用口腔喷雾剂,如开喉剑喷雾剂等。
抗病毒治疗:可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抗菌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五、预防
1.勤洗手:教导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吃饭前、上厕所后。
2.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
3.避免接触患儿: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
4.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等。
5.加强锻炼: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
6.疫苗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以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接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感染肠道病毒或细菌后,可能会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早产等。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婴幼儿: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肠道病毒或细菌后,容易引发重症,如手足口病、病毒性脑炎、心肌炎等。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婴幼儿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3.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渐下降,感染肠道病毒或细菌后,容易引发重症,如肺炎、心肌炎等。因此,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七、结语
小儿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同时,家长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加强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