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跟骨骨折的康复训练
双跟骨骨折康复训练分三个阶段,早期(伤后12周)促进血液循环、防肌肉萎缩,进行足趾屈伸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中期(伤后26周)增加训练强度和种类,在前期基础上开展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后期(伤后6周以后)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进行主动踝关节活动和站立平衡训练,不同人群训练有不同注意要点。康复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合理管理疼痛、定期复查,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保证营养支持和做好心理调节等辅助康复措施。
一、康复训练的阶段划分及具体训练方法
1.早期(伤后12周):此阶段骨折部位疼痛、肿胀明显,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患者可进行足趾的主动屈伸活动,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还可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肌肉做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训练强度可适当降低,避免过度疲劳。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训练过程中肢体的血运情况,防止出现局部缺血、缺氧。
2.中期(伤后26周):随着疼痛和肿胀的减轻,骨折部位开始有初步的愈合,此时可增加训练的强度和种类。在继续进行足趾屈伸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的基础上,可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患者可坐在床边,将患足伸出床沿,他人帮助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动作,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对骨折部位的压力较大,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更加小心,避免造成骨折移位。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时,身体可能会比较虚弱,训练强度可适当调整。
3.后期(伤后6周以后):骨折基本愈合,此时的康复训练重点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患者可进行主动的踝关节屈伸、内外翻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和力量。还可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先在有人搀扶的情况下站立,逐渐过渡到独立站立,每次站立时间可从几分钟逐渐增加到1015分钟,每天进行34次。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再次发生骨折。年轻人身体恢复能力较强,可适当加快训练进度,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损伤。
二、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训练强度: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和自身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过度训练可能会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而训练不足则会影响康复效果。
2.疼痛管理: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应立即停止训练,分析疼痛的原因。如果是正常的肌肉疲劳性疼痛,可适当休息后继续训练;如果是骨折部位的疼痛加重,可能提示有损伤,应及时就医。
3.定期复查: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4.特殊人群: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的进度可能会较慢,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儿童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孕妇由于身体的特殊生理状态,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更加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三、辅助康复措施
1.物理治疗: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有利于康复。
2.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可多食用牛奶、鸡蛋、鱼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3.心理调节:双跟骨骨折的康复过程较长,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属和朋友要给予关心和支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