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疝气是什么引起的
婴儿疝气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两方面。腹壁强度降低包括先天性因素,如婴儿腹股沟区发育不完善,鞘状突未闭合,脐部周围组织薄弱、脐环闭合不全,早产儿鞘状突未闭发生率更高;后天性因素如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但在婴儿中少见。腹内压力增高常见于哭闹,婴儿因各种不适哭闹使腹内压升高促使腹腔内容物突出;咳嗽,呼吸道感染引发咳嗽使腹内压瞬间升高冲击腹壁薄弱处;便秘,喂养不当致便秘,用力排便使腹内压升高引发疝气。同时提醒家长对早产儿、有腹部手术史婴儿做好相应护理,日常减少婴儿腹压升高情况以预防疝气。
一、腹壁强度降低
1.先天性因素
婴儿腹股沟区发育不完善,鞘状突未闭合是常见原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伴随其下降的腹膜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前后鞘状突应逐渐闭合。若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容物就可通过未闭的鞘状突突出,形成腹股沟疝。相关研究表明,早产儿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相对足月儿更高,这可能与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成熟度不足有关。
脐部是胎儿时期脐带附着处,出生后脐带脱落后形成脐环。婴儿脐部周围组织薄弱,脐环闭合不全时,腹腔内容物易从脐部突出,导致脐疝。有研究显示,部分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脐部肌肉和筋膜组织仍在发育完善过程中,若此时腹压增加,脐疝发生风险会升高。
2.后天性因素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在婴儿中较为少见,但如果婴儿接受过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局部组织修复不佳等,可导致腹壁局部强度降低,增加疝气发生风险。例如,某些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手术,术后切口处腹壁组织在修复过程中,若因护理不当等原因出现感染,就可能影响愈合质量,进而使腹壁强度下降。
二、腹内压力增高
1.哭闹
婴儿哭闹频繁且剧烈时,腹内压力会明显升高。由于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需求和不适,常通过哭闹来传达,如饥饿、尿布潮湿、身体不适等都可引发哭闹。长时间剧烈哭闹会使腹腔内压力反复升高,在腹壁强度降低的基础上,促使腹腔内容物经薄弱部位突出,形成疝气。相关观察发现,每日哭闹时间较长的婴儿,疝气发生的几率相对更高。
2.咳嗽
婴儿呼吸道较为敏感,易受病毒、细菌等感染引发咳嗽。频繁咳嗽会使腹内压瞬间升高,反复的压力冲击,对于腹壁薄弱处(如未闭合的鞘状突或脐环)是一种不良刺激。若婴儿患有呼吸道感染,持续咳嗽时间超过一定天数,发生疝气的风险会有所上升,这是因为咳嗽导致的腹压升高反复作用于腹壁薄弱部位,增加了腹腔内容物突出的可能性。
3.便秘
婴儿喂养不当,如奶粉冲调过稠、摄入水分不足等,可能导致便秘。便秘时婴儿排便困难,用力排便会使腹内压升高。当腹内压力高于腹壁薄弱处的承受能力时,就可能促使腹腔内容物突出形成疝气。研究表明,有便秘问题的婴儿,其疝气发生风险较正常婴儿有所增加,原因在于便秘时用力排便过程中产生的较高腹内压对腹壁薄弱区域产生了持续压力。
温馨提示:
1.对于早产儿,因其各器官发育不成熟,鞘状突未闭发生率高,疝气发生风险大。家长需格外关注,尽量减少婴儿剧烈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如发现腹股沟区或脐部有异常肿物突出,应及时就医。
2.若婴儿有腹部手术史,术后要做好切口护理,严格按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消毒、换药等操作,防止切口感染影响腹壁强度恢复。日常注意观察婴儿切口处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3.日常护理中,要保持婴儿舒适,及时满足其需求,减少哭闹。对于呼吸道感染引发咳嗽的婴儿,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用药缓解咳嗽症状,降低腹压升高对腹壁的影响。在预防和改善婴儿便秘方面,要科学喂养,如合理调整奶粉冲调比例,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腹部按摩等措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因便秘用力排便而增加疝气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