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肱骨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这是一份肱骨骨折康复训练指南,涵盖早期(骨折后12周)、中期(骨折后24周)、后期(骨折后4周及以后)三个阶段的康复训练内容,早期进行握拳与伸展、腕关节活动训练,中期开展肩部钟摆运动、肘关节屈伸训练,后期实施抗阻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各阶段训练都有不同的动作、次数、组数等要求及针对不同特殊情况患者的注意事项;此外,还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给出了康复训练的温馨提示。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握拳与伸展训练:患者用力握拳,持续510秒,然后缓慢伸展手指,尽量伸直,重复进行1020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此训练能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恢复较慢的患者,训练强度可适当降低;有糖尿病等病史影响血液循环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手部血液循环情况。
2.腕关节活动: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和旋转活动。缓慢弯曲手腕至最大限度,保持510秒,再伸直;接着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能改善腕关节的灵活性,防止关节僵硬。生活中习惯使用右手(左肱骨骨折为优势侧)的患者,在训练时可能会因心理因素不敢用力,需做好心理疏导。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4周)
1.肩部钟摆运动:患者弯腰,健侧手支撑在桌子上,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的钟摆样运动,幅度由小到大,每次运动1015分钟,每天23次。可增加肩部的活动范围,减轻肩部肌肉粘连。老年患者进行此训练时,需有人在旁保护,防止摔倒;有肩周炎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运动幅度,避免引发肩部疼痛。
2.肘关节屈伸训练: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可借助健侧手辅助患侧手臂进行屈伸,逐渐增加活动角度,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能恢复肘关节的活动功能。儿童患者在训练时可能会因怕疼不配合,家长要耐心引导;有肘关节陈旧性损伤病史的患者,训练中要注意观察肘关节的反应。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4周及以后)
1.抗阻训练:可使用弹力带或小哑铃进行抗阻训练。如将弹力带固定在门上,患侧手握住弹力带另一端,进行肩部的外展、内收等动作;或手持小哑铃进行手臂的上举、侧平举等。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阻力和重量,每组812次,每天34组。能增强肩部和手臂的肌肉力量。女性患者可能因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初始训练时选择较轻的阻力;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训练过程中要避免憋气,防止血压升高。
2.功能性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穿衣、梳头、拿取物品等。每次训练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逐渐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老年患者在进行功能性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稳定性,避免因动作不协调而摔倒;有上肢神经损伤病史的患者,训练中要关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生长发育快,但自我保护意识和配合度较低。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训练情况,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二次损伤。训练过程中要采用趣味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如做游戏等。若孩子在训练中出现疼痛或哭闹不止,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康复速度较慢,且可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康复训练前,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训练时要有人陪伴,防止意外发生。同时,要注意营养的补充,促进骨折愈合。
3.孕妇:孕妇因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特别谨慎。训练强度和动作幅度要严格控制,避免影响胎儿。训练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骨折愈合和康复效果。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感染。高血压患者在训练时要监测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心脏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避免心脏负担过重。



